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主义研究
张西平:向世界说明中华文化的现代价值 
作者:[张西平] 来源:[北京日报 2017-11-06] 2017-11-08

    中国在世界上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大一统的民族国家理念与现实是中华文化长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殷周到清末,中国的政治未曾发生过外在的断裂,它是通过不断的“内部调整”的方式达到了一种稳定的完整架构。中华文化的这种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其中历久弥坚的凝聚力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归属感。

  中华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因此,它不是简单的偶然的文化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生命力的表现。具有如此强大的文化生命力的民族,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少见的。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对话时曾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在世界文化史上,唯有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辍,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延续力。截至17世纪的千余年间,中国人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方面都远远走在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对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如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所说,此时的中国“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要深刻把握作为世界文化奇迹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就要向世界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使中国重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巨大活力。当代中国取得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发展,其成就之巨大令世界惊愕,其发展之快令世人刮目相看。这样的伟大成就必有伟大文化的支撑。中国在西方一些人看来是文化的另类,其实,中国的发展有着自己的逻辑,中华文化是其伟大成就的思想支撑。

  国家独立、民族自觉是中华文化百年变更的一个最重要成果。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国家独立和民族文化新生,是有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内在逻辑的。西方国家不少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来理解中国的现代史,指责中国的现实。这里既有知识上的不足,也有西方文化傲慢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构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为中华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创造了条件。获得新生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今天仍然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国人应对世界复杂问题的智慧源泉。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不仅在物质生产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成就,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和发展。有人认为,中国当下存在的一些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和争论是传统文化彻底死亡后的表征,是现代中国失去文化之根后的表现。这样的看法显然是肤浅的。在一些群体身上,思想的混乱和彷徨是有的,但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获得新生前的阵痛。

  一些西方的思想家们完全不知道中华传统文化在今天存在的方式,也不知道这种文化获得新生后所带来的思想力量。一个伟大的时代总有着伟大的文化作为支撑。我们从不粉饰我们在寻求真理道路上所犯的错误,我们正是在对自己的错误的反思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的。在这一点上,中国人要比那些伪善而傲慢的西方思想家和政客们真诚得多。在西方文化面前,我们从不自卑,我们不仅有着令全世界羡慕的历史悠久、未曾中断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中华民族正以其极大的创造性发展着这个文化,使其更加灿烂辉煌。

  今天,发展的中国以更大的包容性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它的底色,为现代文化创新提供了智慧和思想,近现代文化的变迁和发展成为我们今天创造新文化的出发点。正像经过600年的消化和吸收,中国彻底完成了对佛教的吸收一样,400年来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改造为今天中华文化的涅槃再生打下坚实基础。中国近40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完全可以和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段最辉煌的历史相比,我们有理由将中华文化的悠久思想积淀介绍给世界,与各国人民分享中国智慧。



相关文章:
·许家昌:世界,正在进入中国时代
·张靛:平天下的中国方案——读《中国拯救世界》(修订版)有感
·21世纪人类文明范式大转型(《中国拯救世界》再版序言)
·《中国拯救世界:应对人类危机的中国文化》(修订版)出版书讯
·陆寿筠:从中西社会演化模式比较看中国和世界的前途(之三)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