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主义研究
任健峰:真实的政治与可能的生活——评《超越民主》 
作者:[任健峰] 来源:[作者惠赐] 2017-06-25


以往对民主的批评多停留在技术细节,或者仍囿于民主的框架而不得要领、甚至自我矛盾。孙津教授的新著《超越民主》,从政治本身与文明形态的高度对民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给出了一个令人惊诧的结论:民主已经成为一个“到处惹麻烦的赘物”,“沦为藏污纳垢的遮羞布”,必须要超越民主。这一个乍看难以置信的结论,却是冷峻思考而深入分析的结果,并由此揭示了真实的政治逻辑和可能的生活状态,值得我们深思和警醒!

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观点,其中至少有两个方面是学术界很少关注、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的重要问题。其一,认真思考并深入分析了政治“争取多数”的特性,从而在最基本因素和最上位概念两个方面指出了“民主政治”本身存在的悖论;其二,明确揭示了民主给当今世界以及人类带来的全面异化,从而对超越民主的可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索。这两个重要问题告诉我们,在真实的政治生活中,民主作为政治范畴其实一直就是与政治的本性相悖的,而值得期望的生活如果可能,超越民主是一个必需的前提。

回到政治本身

有些问题的思考总是在原地打转,但却是必须的,因为如果要从根本上对问题进行反思,就必须回到思考的原点。对于政治而言,要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不再滥调重弹,就必须回到问题的起点,重新思考政治,也就是必须回到政治本身,思考政治是如何可能的,又是如何存在的。然而现有对政治的认知,似乎都忽略了这一基本问题,所以各种对政治的定义都是对的,但也都是错的。正确之处在于他们仅仅从某一个方面描述了政治的某个特征,如权力运作、公共利益、阶级斗争等;错误之处在于他们都忽略了政治的前提。

天上不会掉馅饼,天上也不会掉政治。作为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政治无处不在。但是,政治并不是自为存在的,具体而真实的政治都是依据不同的因素以各种方式生成并维系的。如果看不到政治内容的生成过程,就说明不了政治如何从非政治中产生出来,以及不同的政治内容和政治意义,那么对政治的理解也就是凝固的、僵化的。

政治本体性的存在便是政治最普遍的形态,或独有的功能特性。这种本体性是政治区别于经济、道德、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独特性。政治的特性不像许多单向度或一次性的活动那样固定而容易把握。所有政治最基本的,也是共同的功能目标就是争取多数。在真实的政治中,政治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不同形式的多数来支撑,比如民心、选票、代表、统战等等。而“政”在古代汉语中,以正训“政”,“正,从止,一以止凡。徐错曰守一以止也。”(许慎著 陈果整理《说文解字》注音版,岳麓书社2011年,第39页)凡有众、多之义,汉语语境中,政治具有时刻需要守一以取多的特性。

消解政治的民主

无论怎么界定民主,从民主的运作过程来讲,都是以“公意”、“善”为根据,实行“多数同意且保护少数”的原则。然而这里面藏着一个明显的民主悖论。从理论上讲,民主要求的人民主权无疑是多数人的权力,民主必然意味着多数同意。但是,主权本身的根据在于普遍的善,因此又不能以单纯的数量为标准,况且公意、善等问题往往又是不可确定的。由此,民主自身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个悖论:少数服从多数是民主的,少数服从多数是不民主的;保护少数是民主的,保护少数是不民主的。

民主的悖论时刻困扰着政治,使得现实的政治很容易在混乱中失去真实性。政治的根本特性在于争取多数,政治活动从结构到功能,时刻都需要多数的支撑。从根本上讲,政治本身无所谓民主与否。在政治中,少数是被排除的,甚至可以说政治中就不存在少数。所谓的少数,乃是不同形态的多数,是潜在的、局部的多数。民主,却时刻要区分出可见的多数与少数,并以中立的方式声称实行多数同意且保护少数。因而“民主政治”本身就是一个悖论。那么,以民主来运作政治,便将政治的争取多数偷换成了貌似自由平等的民主多数,将政治争取多数的功能变成了以虚假的中立原则来处理可见的多数与少数的关系问题。正因为如此,现实生活中的民主总是以各种方式消解着政治。换句话讲,民主不讲政治!

民主的世界

民主曾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起过进步的作用,在反抗专制政治的斗争中厥功至伟,所以很容易让人觉得“人民”成了“主人”。但是,当现代化成为民主政治运作最重要的内容后,民主开始异化了,并正在逐步沦为人的自我奴役的工具。当然,这并不是新奇的话题,至少早在法兰克福学派时就已经开始类似的反思了,只是如今这样的状况越来越严重,不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且民主对此所起的坏作用也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

在不断比较与追赶的现代化运动中,体制化的民主已经全然走向了反面。每个个体都被裹挟着去做发财梦,而民主的发展权也成为发财与享乐的合理合法根据。任何主体都已不是目的本身,而是全球发财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在现实民主政治中,私利偷换了公意,就连战争正义与否的政治性也已经被彻底消解了。对赚钱至上动机的掩饰和民主霸权意识形态的张扬,成了产业化战争的常态,以至于打着民主和人权旗号的反恐,却在不断的制造恐惧。交易的政治逻辑,让民主体制中的人以广告的方式和机制生活着。现实生活和精神状况日益表面化、形式化、碎片化、感官化。人正逐步丧失了类本质的存在,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走向堕落,包括拜金主义、性开放、言语毁坏、绿色专制等等。在民主的世界里,属人的文明已流于无聊和空虚,政治也沦为寻求刺激和宣泄狂暴的场域。

可能的选择

多年前,摩尔“没有资本主义就没有民主”的论断曾遭致中国学者的普遍反驳和批评。然而,如果我们从人类历史文明进程来看,情况却的确如此。事实上,民主,就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物,社会主义也没必要去争夺民主的旗帜。从人类文明形态来讲,民主也是必然会衰败的,也是必然要被超越的。现实的状况已经很清楚:与我们曾经用“民主”去代替“清官”一样,今天我们也必须要有勇气去打破民主的盲目神话和幻象桎梏。

从理论上讲,这种打破和超越的可能,在于摒弃民主的交易原则和逻辑,从而以权利和义务的互为包涵代替权利和义务的相互交换。在此基础上,寻找所有人都作为负责任的主体来共同做好公共事务的具体方式。当然交易是当前最现实,也是最易实现的方式,所以这种改变必然是历史巨变式的创制,必然面临巨大的困难和风险。但是,无论这种超越是否可能,我们都必须、也不得不面对这一问题!



(作者简介:任健峰,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



相关文章:
·《中国人的政治教科书<今文尚书>》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程恩富:致《中国人的政治教科书<今文尚书>》新书发布会的贺信
·程恩富 陈健:中国该如何应对美西方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
·《中国人的政治教科书<今文尚书>》新书发布会地点变更通知
·《中国人的政治教科书<今文尚书>》出版书讯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