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翟玉忠 付金才:《黄帝四经·经法第一篇·国次第二》会讲讲义 
作者:[翟玉忠 付金才] 来源:[作者惠赐] 2017-03-26

阐微:

本篇讲的国次(统一国家的原则),主要侧重于平天下,兼并那些当罪当亡的国家。

与现代西方建立在民族国家之上的国际理论不同,中国古典的天下观不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理论,而是一种对天下的经营。所以作者明确反对西方传统的征服与殖民行为,这些行为包括:“修其国郭”,“处其廊庙”,“听其钟鼓”,“利其资财”,“妻其子女”,认为这些做法是逆天的取败之道。

在统一其他国家时,除了在物力和人力方面剪除对方的战斗力,还要封赏当地的贤者,充分显示“王者无外”的天下平等观念。“天下观”是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易裂解的重要原因,因为不同的地方政权总被融汇到统一的天下秩序中去。

关于中国古典天下理论的现代意义,哲学家赵汀阳先生曾论述道:“天下理论中尤其重要的‘无外’原则能够有助于消除西方思想中的一个顽固病症,即基于宗教非理性的‘异教徒意识’而发展出来的‘敌人假设’或者说‘分裂的政治’。这种‘敌人假设’在理论上看是没有理性根据的,在实践上又缺乏善意。世界所以不存在,所以是个乱世,就是‘异教徒/敌人意识’(在今天可能已经演变成潜意识)所导致的。按照天下理论,政治世界的规模必须能够覆盖整个世界,否则就非常容易制造出不可接受的异己和敌人。”(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22页。)

但本文仍然立足内政,讲了 “乱天之经,逆物之情”(《庄子·在宥》)的五逆行为。先治国好国家,才谈得上平天下。即《管子·大匡第十八 》中所说的 “内政不修,外举事不济”,治国平天下的先内后外原则。

除了《黄帝四经》,中国文化中较细致讲平天下的还有《管子》一书中的《七法第六》、《大匡第十八》、《霸形第二十二》、《霸言第二十三》四篇,感兴趣的同道可以参阅。

原文:

国失其次,则社稷大匡【1】。夺而无予,国不遂亡【2】。不尽天极,衰者复昌。诛禁不当,反受其殃。禁伐当罪当亡,必虚(墟)其国,兼之而勿擅【3】,是谓天功。天地无私,四时不息。天地立(位),圣人故载【4】。过极失(佚)〔当〕,天将降殃【5】。人强胜天,慎避勿当。天反胜人,因与俱行【6】。先屈后伸,必尽天极,而毋擅天功。

语译:

统一其他邦国时,如果失去原则,天下就会恐惧不安。攻取他国之地而不知给予,便不能真正灭亡其国。在征伐他国时,如果不能把握好度,则经过征伐本已衰落的邦国还会重新复兴。在讨伐乱逆禁止暴虐时不恰当,反而会招惹祸患。在诛禁理当灭亡的邦国时,必须一鼓作气,使其成为废墟。兼并了他国但不能独自占有,因为这是天道所促成的功绩。天地公正无私,才有了四季的生生不息。因为天下万物各当其位,圣人才能够成功。任何事情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度,都会受到天降的惩罚。在敌国尚强盛时,要谨慎地避开它。当敌国由强转弱时,就应该乘机征讨它,这便是因敌强弱之势,先屈后伸的道理。应当把握好度,又不要将天的功德据为己有。

心得:

中国的统一是逐渐的过程,首先是强邦国统一弱邦国,大邦国统一小邦国,实现区域性统一,然后才是整个国家的统一。统一其他邦国要遵循天道,这里天道即是原则,原则有三个:第一是谨慎认真地选择统一的对象,不要征伐进攻那些治理良好的邦国。因为治理良好的邦国,人民生活相对幸福,不需要被其他邦国拯救,并且这些邦国的人民保家卫国的意志和能力也比较强。要选择那些治理混乱,人民生活困苦的邦国作为征伐对象。第二是统一了治理混乱的邦国后,不要企图在经济上剥削被统一的邦国,而是需要削弱被统一国的国防力量,彻底改造被统一国的统治者和文化,因为如果被统一邦国的统治者才德较高的话,其国治理就不会混乱。之所以彻底改造他们并非只是因为他们是曾经的敌人,更因为他们心中没有人民的利益。第三是要让被统一邦国的人民享受到和平和发展带来的红利。征伐不仅是为了领土扩张,更是通过清除被统一邦国的腐朽的统治力量,为人民的幸福缔造更好的政治与社会环境。

注释:

【1】国失其次,则社稷大匡:次,秩序,指统一其他国家的原则;匡,犹恐也。

【2】夺而无予,国不遂亡:遂,终究。

【3】禁伐当罪当亡,必虚(墟)其国,兼之而勿擅:虚,同墟,这里是使成废墟的意思。兼之而勿擅,即《老子》所说的“功成弗居”。

【4】天地立(位),圣人故载:载,意为成。《易经·系辞下》云:“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唐代孔颖达疏:“‘天地设位’者,言圣人乘天地之正,设贵贱之位也。‘圣人成能’者,圣人因天地所生之性,各成其能,令皆得所也。”

【5】过极失(佚)〔当〕,天将降殃:极,度数。佚,超过。《国语·越语下》云:“无过天极,究数而止。”

【6】人强胜天,慎避勿当。天反胜人,因与俱行:这里的“人”指敌国,当敌国强大时,要创造等待战胜的时机。当敌国衰微时,则乘机征讨它。《经法·亡论》云:“逆节始生,慎毋‘谌’正,彼且自抵其刑。”

原文:

兼人之国,修其国郭,处其廊庙【1】,听其钟鼓,利其资财,妻其子女,是谓〔重〕逆以荒【2】,国危破亡。故唯圣人能尽天极,能用天当。天地之道,不过三功【3】。功成而不止,身危有殃。

语译:

统一他国后,便修治它的城郭,占据人家的宫室,享用人家的钟鼓音乐,贪取人家的资财,霸占人家的子女,这些做法是逆天的取败之道,必然导致天下危殆而最终灭亡。所以说,只有圣人在治国用兵时能把握好度,事事合宜。对君主来说,天地间的道理概括起来不过三件事而已。如果三件事做好了还贪求不止,就难免有灾祸了。

心得:

中国大统一的实现,固然是通过战争实现的。然而中国治理天下的基因中,从来是反对殖民掠夺的。罗马帝国发动战争,将战俘作为奴隶。近代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掠夺新大陆的资源和人口,将非洲居民贩卖到美洲为奴。蒙古汗国扩张时的野蛮屠城。上述行为在《黄帝四经》中被认为是违背天道的。中国大统一实现的过程是文明推广的过程,是与被统一国家的人民共享文明成果的过程,也就是“正身之德,利民之用,厚民之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家和文化认同,才是中国大统一能够实现和人民向往统一的根本原因。

注释:

【1】修其国郭,处其廊庙:国郭,即下文的城郭,国,指内城,郭,指外城。廊庙,代指朝廷。

【2】是谓〔重〕逆以荒:逆,指违反天道。荒,败的意思。

【3】天地之道,不过三功:功,事也。疑为古人所谓的君主“正身之德,利民之用,厚民之生”。(《尚书·大禹谟》孔颖达疏)

原文:

故圣人之伐也,兼人之国,隋(隳)其城郭【1】,焚其钟鼓,布其资财,散其子女,裂其地土,以封贤者。是谓天功。功成不废,后不逢殃。

语译:

所以圣人的征伐之道是,统一他国后,要拆毁它的城郭,焚毁它的钟鼓,均分它的资财,散居其子女后代,分封其土地赏赐贤能之人,这就是所谓的“天功”。只有这样才能功成而不去,事后没有患祸。

心得:

此段内容前面相同思想的不同表达,主要说明如何治理新统一的地区。彻底削弱新统一地区的国防基础设施,因为国防力量是地方割据分治的基础。彻底改造他的文化,钟鼓作为礼器,象征的是文化,改造旧文化,推广新文化,为统一奠定文化基础。对于败亡的统治者,没有必要从肉体生命上消灭他们,而是尊重他们的生命,保证他们的生存权。在中国历史上基本没有出现过对亡国之君施以死刑的案例,反倒有后主刘禅的乐不思蜀。而反观萨达姆、卡扎菲,可见中国对待亡国之主与重视人权的西方之差异。统一后,不能掠夺独享新统一地区的财富和土地,而是与当地人民和贤者共享。

注释:

【1】隋(隳)其城郭:隋通隳,音huī,毁坏。

原文:

毋阳窃(察),毋阴窃(察),毋土敝,毋故执,毋党别【1】。阳窃(察)者天夺其光,阴窃(察)者土地荒,土敝者天加之以兵,人执者流之四方,党别者〔外内〕相攻。阳窃(察)者疾,阴窃(察)者饥,土敝者亡地,人执者失民,党别者乱,此谓五逆。五逆皆成,〔乱天之经,逆〕地之纲,变故乱常,擅制更爽【2】,心欲是行,身危有〔殃〕。〔是〕谓过极失(佚)当。

语译:

征讨敌国时,不应从护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劝农耕桑时,不要从刑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要过度地使用地力而使土地凋敝,为政治民不可偏执一己之私。驭下不要使其拉帮结派。征伐敌国却怀存继之心,天反夺其功名;劝农而有刑杀之意,则必导致土地荒芜;过度使用地力庄稼没有收成,外兵侵侮。君主偏执一己之私,会被人民逐放到四方。君主驭下无术,臣下结帮营私,党派纷争,会有内外相攻之患。违逆诛伐之道,必受其殃。违反耕种之宜,会导致饥馑。用地失度,必被侵失土。偏执己见,必失民心。党派纷争,必导致国家大乱,这些叫作五逆。五逆是搅乱天地法则,违背自然常规的做法。专断法令、私立制度,更动律令无常,一意孤行,终会殃及自己。这叫作处事过度失当。

心得:

国家的统一需要军事征伐,国家的发展需要生产的繁荣和治理的提高。三者遵循的原则是不同甚至是相反的。军事征伐时,切莫宅心仁厚,因为对腐朽力量的宽容便是对正义力量的破坏。国家的统一不是文学家笔下的浪漫温情,而是刀兵血火。吴王夫差为勾践五体投地的臣服所打动,越王勾践运用夫差的宽容卧薪尝胆,积蓄民力,终雪亡国之恨。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主席写下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孔子早就说过“乡愿,德之贼也。”此句大意是丧失正确思想路线的仁慈,极有可能毁掉崇高的事业。

军事征伐不要仁慈,不要顾虑伤亡。发展生产要爱惜民力。治国理政不能局限于一己之私。这些看似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原则并行,目的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统一强大、和谐发展。

注释:

【1】毋阳窃(察),毋阴窃(察),毋土敝,毋故执,毋党别:此是从用兵、务农、任地、治民,驭下五个方面讲理国之道。阴阳指兵刑、德养而言。“毋阳窃(察),毋阴窃(察)”是说征讨敌国时,不应从护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因天之杀也以伐死”(《经法·君正》);在劝农耕桑时,不能从刑杀的角度去看问题,要“因天之生也以养生” (《经法·君正》);毋土敝,指过度使用地力;毋故执,故通固,与前面的“无执”同。

【2】擅制更爽:擅,专断;制,指制度法令;爽,差,混乱。




相关文章:
·翟玉忠:政府的“中国式”与学界的西学化
·付金财:赓续文脉 我们的责任
·翟玉忠:从养生到反腐看我们为何不能离开经学经典
·付金财:回归经学初心,势在必行
·翟玉忠:不离本分才是真正的“大定大静”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