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孔臧《诫子书》 
作者:[陈友冰] 来源:[国学网2015年11月12日] 2016-08-06

  【与子琳书》原文】

  告琳(1):顷来闻汝与诸友生讲肄书传(2),滋滋昼夜(3),衎衎不怠(4),善矣!人之进道(5),惟问其志(6),取必以渐,勤则得多(7)。山霤至柔(8),石为之穿;蝎虫至弱(9),木为之弊(10)。夫霤非石之凿(11),蝎非木之钻(12),亵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坚刚之体,岂非积渐之致乎(13)?训曰:“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14)。”故学者所以饰百行也!(15)

  侍中子国(16),明达渊博,雅学绝伦,(17)言不及利,行不欺名(18)。动遵礼法,少小及长,操行如故(19)。故虽与群臣并参侍,见待崇礼,不供亵事(20),独得掌玉唾壶(21)。朝廷之士,莫不荣之(22)。此汝所亲见。诗不云:“勿忘尔祖,聿修厥德”。(23)又曰:“操斧伐柯,其则不远”(24)。远则尼父,近则子国(25),于以立身,其庶矣乎(26)!

  (取自《艺文类聚》卷五十五,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

20151002_010

  【作者介绍】

  孔臧:约汉高帝中期至武帝元朔末年在世(公元前201一前123)在世,孔子的第11代孙,西汉著名经学家孔安国的从兄。汉蓼侯、太常卿孔藂之子。文帝九年,(前171)承袭父亲爵位为蓼侯,拜为御史大夫。孔臧愿继承家族从事的事业,求为太常卿,与从弟安国从事古文尚书研究。汉武帝同意其请求,但礼赐如三公(待遇仍同于御史大夫。汉代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臧与博士等议劝学励贤之法,请著功令,自是公、卿、大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在官数年卒。臧著书十篇,今不存;又有赋二十篇,亦不传。伪书《孔丛子》中有《谏虎赋》、《杨柳赋》、《号赋》、《蓼虫赋》,未知其真伪。

  【注释】

  (1)告琳:告诉孔琳。古代书信上对下、尊对卑书信开头的一种格式。孔琳,孔臧之子。

  (2)顷来闻汝与诸友生讲肄书传:近来听说你和一些书生朋友讲论学习儒家经传典籍。顷:近来;讲肄(yì):讲论学习,讲习。书传(zhuàn):书,指儒家经书;传,先儒对经书的铨释。书传,即经传典籍。

  (3)滋滋昼夜,日以继夜勤奋攻读。滋滋:勤勉不倦。

  (4)衎衎不怠:丛读书中获得乐趣。衎衎(kān):和乐,快乐。

  (5)进道:学问长进。

  (6)惟问其志:主要看他有没有志气。问:看。

  (7)取必以渐,勤则得多:要获得知识,必须靠逐渐积累,必须靠勤奋才可学得很多。渐:逐渐,有坚持之意。

  (8)山霤至柔:山间的流水是再软不过的了。霤:本指屋檐上滴下的水。此指山崖上流下的水;至:极,最。

  (9)蝎(xiè)虫:木中蛀虫。

  (10)木为之弊:木头能被他毁坏。

  (11)夫霤非石之凿:流水本不是凿石头的铁凿。夫:发语词,无实际意义。凿:凿子。打孔、挖槽的工具。

  (12)蝎非木之钻:蝎虫也不是钻木头的钻子。钻(zuān):钻子。穿孔的工具。

  (13)亵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坚刚之体,岂非积渐之致乎:显然,它们都能凭借微小脆弱的形体,征服坚硬的东西。这难道不是由于功夫的逐渐积累才达到的吗?亵(xiè)然:显然。

  (14)训曰:“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古训说:“仅仅学而知之还不算好,而脚踏实地去亲自实践,才够得上最好”。徒:徒有,仅仅具备;多:好;履:鞋子,这里指亲自实践。

  (15)故学者所以饰百行:这正是学者爱好各种实践的原因啊。

  (16)侍中子国:侍中孔安国。孔臧的从弟。孔安国,约公元前一五年六至前七四年间在世,字子国,孔子十一代孙。约自汉景帝元年,至昭帝末年间在世,受诗于申公,受尚书于伏生。学识渊博,擅长经学。武帝时任博士,后为谏大夫,官至临淮太守。武帝末,鲁共王坏孔捕旧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及考经,皆科斗文字,当时人都不识,安国以今文读之,又奉诏作书传,定为五十八篇,谓之古文尚书,又著古文孝经传、论语训解。成为“尚书古文学”的开创者。司马迁研究《尧典》、《禹贡》等古文,也曾向他请教。后世尊其为先儒。侍中:秦汉时少府属下宫职,为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

  (17)明达渊博,雅学绝伦:为人聪明练达、学识渊博,研究《尔雅》的学问,无与伦比。雅学:研究《尔雅》的学问。《尔雅》是中国最早纂集经传文字训诂的一部书,汉魏时已有樊光、李巡、孙炎等人的注本。

  (18)言不及利,行不欺名:口中从不谈物质利益,行为从不玷污自己的名声。

  (19)少小及长,操行如故:从小到大,都能保持高尚的操守。

  (20)故虽与群臣并参侍,见待崇礼,不供亵事:因此他虽然与一些臣子都是可以皇帝身边的侍中,但遵守礼数,不做不庄重之事。亵(xiè):过于亲近,不庄重。

  (21)独得掌玉唾壶:独自捧着玉唾壶,跟随在皇帝左右。唾壶:痰盂;玉唾壶:玉琢的痰盂。

  (22)朝廷之士,莫不荣之:朝中人士,无不以此为荣。

  (23)诗不云:“勿忘尔祖,聿修厥德”:《诗经》上不是说:“不要忘记你祖宗的德行,如要追念你祖宗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才能继续他的德行。语见《诗经·大雅·文王》:“王之藎臣,无念尔祖;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聿(yù):古汉语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厥(jué):代词:“他的”,这里指“祖先”。修:继承。

  (24)操斧伐柯,其则不远:想砍棵树棍做斧头把,就必须先有斧头。没有斧头,就无法砍下树棍来做斧头把。语出《诗经·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比喻要想达到目的,就必须有制胜的法宝。

  (25)远则尼父,近则子国:从远的来说,孔子就是我们制胜的法宝,从近的来说,孔安国就是我们制胜的法宝。尼父:对孔子的尊称。孔子字仲尼,故称尼父。

  (26)于以立身,其庶矣乎:(尼父子国的思想武库)对于你为人处世,就足够了。立身:为人处世。语出《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庶矣:庶,富足,矣,语尾助词。此汝所亲见。诗不云:“勿忘尔祖,聿修厥德”。

  【翻译】

  近来,我听说你与几位朋友讲习经传,一天到晚孜孜不倦,乐无懈怠,这确实很好。一个人研究学问,只看他有没有坚强的意志。而要获得知识,必须靠逐渐积累,必须靠勤奋才可学得很多。山间的流水是再软不过的了,石头却能被它穿透;蝎虫那是再弱小不过的了,木头却能被它蛀坏。流水本不是凿石头的铁凿,蝎虫也不是钻木头的钻子。但是,它们都能凭借微小脆弱的形体,征服坚硬的东西。这难道不是由于功夫的逐渐积累才达到的吗?古人教导说:“仅仅学而知之还不算好,而脚踏实地去亲自实践,才够得上最好!”所以,这正是学者爱好各种实践的原因啊!

  侍中孔安国,为人聪明练达、学识渊博,考据上的学问,无与伦比。口中从不谈物质利益,行为从不玷污自己的名声。其行为遵守圣贤的礼教,从小到大,都能保持高尚的操守。因此他虽然与一些臣子都是可以皇帝身边的侍中,但遵守礼数,不做不庄重之事。独自捧着玉唾壶,跟随在皇帝左右。朝中人士,无不以此为荣。这是我亲眼所见。《诗经》上不是说:“不要忘记你祖宗的德行,如要追念你祖宗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才能继续他的德行。《诗经》上又说:“想砍棵树棍做斧头把,就必须先有斧头。没有斧头,就无法砍下树棍来做斧头把”。从远的来说,孔子就是我们制胜的法宝,从近的来说,孔安国就是我们制胜的法宝。从尼父、子国的思想武库中去学习吸取,对于你为人处世,就足够了。

  【简评】

  孔臧,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第11代孙,也是西汉著名经学家孔安国的从兄。汉武帝的时候,孔臧作为太常卿,经常和朝中一些做学问的人讨论鼓励学习、奖励贤才等事。受孔臧的影响,他的儿子孔琳也勤奋好学,孔臧听说儿子孔琳非常勤奋刻苦地研习经书传记,在高兴之余,亲自给孔琳写了一封信赞扬鼓励他,并指出要想学业长进必须做到的几个方面:

  一是要立志,指出立志是学习长进的首要条件:“人之进道,惟问其志”。这也是几乎所有有成就的人在教育子女时首先提到的,如:曾国藩在《家书》中教育儿子:“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左宗棠在给儿子的信中也是强调立志:“读书做人,先要立志”,“务期与古时圣贤豪杰少小时志气一般,方可慰父母之心”。

  二是要有恒心、有毅力,日积月累,方能成功,所谓“取必以渐,勤则得多”孔臧用“山溜至柔,石为之穿;蝎虫至弱,木为之弊”这两种现象来说明学习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收获。

  三是要身体力行。他借古训说:“仅仅学而知之还不算好,而脚踏实地去亲自实践,才够得上最好”,知行结合,这才是学者所崇尚的:“故学者所以饰百行”。这与我们今天强调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学习中要重视社会实践,是完全一致的。作为一位二千多年前的古人能认识到这一点,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四是要善于学习。孔臧为孩子提供两类学习榜样:一类是古人,尤其是自己祖先。他是孔子的第11代孙,“操斧伐柯,其则不远”,远则继承“尼父”的思想武库,将家族传统发扬光大;二是向周围的人、身边的人学习。作者将自己的从弟、著名学者孔安国树立为自己孩子的学习标杆,学习他“言不及利,行不欺名。动遵礼法,少小及长,操行如故”的高尚品格;学习他“明达渊博,雅学绝伦”的渊博学识。作者说,如果能“远则尼父,近则子国,于以立身,其庶矣乎”。我们虽不是孔子后代,但孔臧提出的这两类学习榜样,是可以师法的。


相关文章:
·罗运环: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记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谭戒甫
·吕思勉:历代学术为我所自创者实止先秦之学耳
·戴献章:中医的生死抗争——近代史上著名的“三一七事件”
·王锐 | 钱穆的“政治史学”——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例
·王锐:中国历代法制实践之经验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