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华军:中国文化的复兴不是儒术的复兴 
作者:[华军] 来源:[作者惠赐] 2016-07-25

  随着近年来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渐有恢复,西化之风渐弱。然而,一个国家存在的根本是这个国家的人民,如果这个国家的人民不爱国,这个国家不可能强大。任何国家的人民,所以爱国,爱的都是这个国家的文化。对于中国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中国有着五千年不间断的中华文化,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流传最长久的文化。

  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确实是件好事,也被认定为中国文化复兴的一个标志。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被热炒的所谓的“国学”,百分之九十多的不过是儒学,所谓的“国学大师”们,不离口边的还是那几本儒书,最多加上《老子》、《庄子》、《坛经》、《金刚经》,就算是博览群书的“大家”了。

  中华文化最为波澜壮阔、灿烂辉煌的时代是先秦时代,大家都知道那时候百家争鸣,但是诸子百家不是凭空而来的,诸家都是从一种文化分化而来,那就是西周王官之学,也就是百家之学之大宗——道家的前身。所以陈鼓应先生说,用一个字来形容中华文化的话,那就是——道。

  自东周时代起,道术为天下裂,百家之学兴起,经过数百年的纵横捭阖、攻伐兼并,到秦始皇帝统一中国,及至西汉初年,百家之学逐渐融汇于黄老,中华文化同政治一样归于一统。黄老的代表人物如老子、管子、宋子、尹文子、吕不韦、张良、申子、慎子、韩非子等,足见当时道家、法家之学乃国学之主流。

  至此以后,中华文化再未有百家争鸣之局面。然而,做为中华文化之根脉的黄老道家之学,为何逐渐被孔孟儒学所代替了呢?毫无疑问,是因为汉武帝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术独尊以后的两千多年,儒学本身的蜕变,和百家之学的凋敝,是一个极其缓慢而又曲折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言表的。

  这里暂且不谈今天的儒学还是不是孔子的儒学,也不谈儒学为什么受到统治阶级的弘扬改造,只谈一谈儒学曾经和现在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民族性格的影响。

  由于两千年的独尊,谈到中国文化,儒家思想是绝对绕不过去的。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一出生,就是“儒家弟子”,一天学也没上过的人,也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无论是“五四运动”还是“批林批孔运动”,都没有“打倒”儒家思想,这是因为儒家思想本身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糟粕和精华都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我们今天不讨论其精华部分,因为精华将来会有许多人,也有许多时间去弘扬它。而糟粕我们如果不谈,中华复兴就多一些阻力,甚至再次走向衰落和灭亡。

  儒家思想不论是精华还是糟粕,它能够深入到国人的灵魂中去,肯定是有其通俗易懂,听起来极富道理的一面的。这里选取其中儒家奉为口头禅的几条道理讨论一下——

  一、明哲保身

  这个思想不但是官场的一门学问,也成了普通人日常生活一种知识,相关谚语很多,比如“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识时务者为俊杰”,“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死不如赖活着”……。以一个“识时务者为俊杰”为例,它给多少汉奸疏通了思想?一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造就了多少退缩和忍让……。

  这些谚语每句话你都不能说它是错误的,在特定的情况下它才是错误的。在没有法律作为底线支撑的情况下,这些很中听的话产生的只有罪恶、背叛、麻木不仁。所以,要想去除这些糟粕,就得用另一种东西来填补这些似是而非的话语背后的空缺——这就是中华法系为什么提倡“法生德”的原因。

  有些人把上边提到的退缩忍让,与老子说的功遂身退联系到一起。《道德经》全文除了讲了知雄、守雌,还讲了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讲了无为而无不为,讲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那么功遂身退也不可能是没有原则的退让,而是在功成的情况下,抱法处势无为而治,这也就是韩非所说的“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请注意,这里的退是抱“法”处势,是以法律作为底线的。

  二、妇人之仁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曰:克已复礼为仁;孟子曰:仁者无敌;老子却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庄子又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上边都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孰是孰非?仁义有错吗?绝对不能说有错。反对仁义有错吗?绝对有其道理。

  当今社会有很多例子值得我们思考,那么多偷孩子的,就算是没偷成被发现了,也会被轻描淡写的放了。小偷偷了东西警察不敢追,怕把小偷追的被车撞死了自己被罚,所以说现在看见小偷偷东西,也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百姓斗不起,警察犯不上。还有形形色色碰瓷的,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搞得人人自保,只能自扫门前雪。对做坏事的人讲究仁慈,就是对公理的亵渎。

  上面这些现象的根源就是没有底线的仁慈泛滥。根本的治理方法,只能用法治。

  三、扬善隐恶

  孔子曰:乐道人之善。孟子曰:勿言人之不善。扬善固然是值得推崇的,但隐恶却是中华文化体内的毒瘤!孟子这句“勿言人之不善”,更多的被另外一句话所代替,这就是“常思已过,勿论人非”,还有一句更为家喻户晓的俗语“家丑不可外扬”,这些都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警世名言。

  常在背后议论别人的人,历来受人诟病和鄙夷,这种人基本上可以定性为小人,我对此种观点也不否定,原因是这种“背后的言论”有许多都是毁谤和误解。

  但有些事情不被揭露就不能制止恶行,比如有的女人被人诱骗、迷奸、强暴,有不少人选择“家丑不可外扬”而隐忍退让;还有许多父母包庇自己的孩子做的“丑”事,最后酿成无法弥补的过失;更有许多子女以儒家推崇的“孝道”,和“家丑不可外扬”相结合,为父母隐匿罪责……。

  为私而隐恶,是为公之作恶。为私之避祸,是为公之巨患!隐恶大行其道,扬善就成了空头支票。所以我在这里作一个总结,勿论人非是有前题的,前题是要公私相分。损公而利私的缄口不言,就是作恶!这是违反法家政治原则的,是违反天道的。

  四、以德报怨

  现在有许多新儒家们,都为这句话辩驳过,说孔子没说过“以德报怨”,而是说“以直报怨”。他们说的是对的。这里我们说的是现实,而不是讨论孔子时代民间和官府是不是这样处事。

  我记得看过许多电影里都有此类桥段,比如某抗日战争影片,一日本俘虏被八路军交给几个农民看守,咱们的农民兄弟自己吃白薯面窝头,给鬼子兵吃白面馒头。农民是把日本兵当养子了吗?即便是儿子,实话实说,娇生惯养他将来也显不出比别人孝顺。

  还有许多武侠类的电影,里面的恶人作恶多端,他们几乎没有被正面人物杀死的(好人怎么能杀人呢),不是被同样的恶人杀死,就是自己害死了自己(咎由自取),还有一些人被道德感化幡然醒悟改过自新了。

  战乱得用实力才可以真正平息的,罪恶的人得靠严明的法治才可以管理的。岂是靠一厢情愿的恩德感化能做到的?!

  最喜欢恩德的就是臣下,如果恩德盖过法律,对于做臣子的没有害处,却对国家的安定大有弊端。

  五、随波逐流

  我想应该有不少人有过和我一样的遭遇,当自己对某些社会不公之事有所抱怨,或者看到一些社会阴暗丑恶的现象而不满的时候,就有一位资深的老哥拍拍你的肩膀说:“兄弟,社会上不尽人意的地方多了,你不能改变社会,你只有适应社会才行啊!”

  这话说的太有道理了,社会是大海,你我只是一滴水,能改变什么?所以前面说的“各人自扫门前雪……”是多么实际的事情啊! 但是孟夫子所说的“威武不能屈”“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还有意义吗?

  我们知道时势可以造英雄,那有没有人相信英雄亦可造时势呢?活鱼逆水而上,死鱼随波逐流。生命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是活灵活现的。一个文化之所以伟大,也是因为它不是静止的。我们的一生平凡不平凡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做人要懂得坚守,有所为,有所不为——绝不可随波逐流!

  六、礼尚往来

  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华文化是从礼教而来的,孔子一生追求克已复礼,礼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不单单儒家推崇礼制,法家也不是完全反对礼制,《商君书》开篇就讲道:“法以爱民,礼以便事”,所以说我们绝不是,也绝不能完全的否定“礼”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

  《道德经》里有句名言——夫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也,看来礼的害处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当然,老子也不是全盘否定礼制,《道德经》里有“战胜,以丧礼处之”,礼与法都是从天道而来的,而礼更是约定成俗的人文现象。但是在东周时代,一直到现代,变质的繁琐礼数越来越多的成了阻碍社会进步的累赘。

  中国有句俗语“礼多人不怪”,礼文化当然不是专指请客送礼,可是到了百姓的生活当中,请客送礼却是礼文化的最大体现。回顾历史,凡是一个朝代的开始,都会移风易俗力行俭朴,禁止铺张浪费请客送礼,并不是不要礼节,而是要节约民力与民休息。但是随着天下安定,新的贵族集团势力的形成,礼尚往来愈演愈烈,婚丧嫁娶相攀互比,从日常生活,到官场应酬,拜金之风不可逆转,腐败之势无法阻挡,国家的昏乱日趋严重……。

  现在我们国家的领袖也在三令五申,禁止公款吃喝、请客送礼,原因和目的自不必说。为什么这种风气、现象流行而且难以治理呢?归根究底还是因为利益,不少人为了利益放弃正道,违反天道。

  总结

  人类社会的进步,归根结底还是文化的传承、融合和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后还是文化的竞争,不论你武力多强,民族还得靠文化的继承而存在下去,文化不光是语言和文字,更包括哲学,及建基于此的政治学、经济学及风俗习惯等等。

  中华文化是以道家哲学为基础的,包括名、法、儒、墨、兵、农、医、阴阳等等诸多领域在内的,一整套最为科学、完善的知识体系。从总体上来看,它相比西方文化更先进,更符合天道,符合人类社会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需求。

  所以,作为中国人,要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弘扬民族文化,也为全人类的发展作贡献!不过,我这里不得不提醒同胞们:“中华文化很博大,而儒术很狭小——复兴中华文化,应是包括黄老在内的百家思想的全面复兴!”

  (作者系独立学者,著有《老子的法治思想:帛书<老子>里的文明真相》一书,该书由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相关文章:
·白云真:述中国书,做中国人
·张可亮:中国经学的涅槃与复兴
·翟玉忠:政府的“中国式”与学界的西学化
·《中国人的政治教科书<今文尚书>》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程恩富:致《中国人的政治教科书<今文尚书>》新书发布会的贺信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