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哲学纵横
胡昌方:历史上的几则《劝学篇》 
作者:[胡昌方] 来源:[腾讯网2015年3月9日] 2016-06-27

  提起《劝学篇》,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荀子。没错,古今广为流传的当然要数荀子的《劝学篇》了。

  荀子,乃战国时期儒家大师,《劝学》是他为学生撰写的一篇讲义。在文章中,荀子以生动形象的譬喻,循循善诱地阐述了知识的重要与学习的方法。他认为:“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终乎为圣人。”要达到此境界,就必须循序渐进,锲而不舍地坚持学习。

  其实,除了荀子的《劝学篇》外,历史上还有两则不少人都知道的“劝学篇”,这就是颜之推的《勉学篇》和张之洞的《劝学篇》。

  颜之推,南北朝时北齐人,曾任黄门侍郎。他认为:“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唯“有学术者触地而安”。在这种知识便是财富的思想支配下,他撰写《勉学篇》作为家训传于子孙。由于“勉”与“劝”在古汉语中同义,故亦被人称为《劝学篇》。

  文中说:“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颜之推还认为:“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只有把书读好,是最靠得住的。”他“知读晓书”“触地而安”的观念,不失为今人读书治学的明鉴。

  以一句“读书贵博、贵精、尤贵通”的箴言而享名的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曾写过一本小册子,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学为体”,在当时意指传承先贤“纲常伦理”,而“西学为用”,则是要以西方进步思想为我所用。张之洞还主张“非天下广设学堂不可”,“夫学堂未设,养之无素,而求之于仓卒,犹不树林木而望隆栋”。为此,他还罗列出一长串青少年必读书目。

  张之洞作为开明的“洋务派”,并不像早期洋务派那样因循守旧,相反他却规劝国人:要强国富民,就必须大胆地借鉴外国的文化与教育,因为任何民族的健康发展,都应该“以己为体,以人为用”。

  除了上述三则“劝学篇”外,历史上还有两则“劝学篇”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尸佼,战国时人,他所著的《尸子》中也有《劝学》篇。《尸子》一书虽已佚,但唐代魏征等人编撰的《群书治要》第36卷中还辑录有尸佼文章13篇,而《劝学》篇即列在其首。尸佼告诉人们:材料是好材料,工匠是好工匠,而做出的剑倘不磨砺,其锋刃还是不利。以磨砺譬学,学习的重要性自见。而更可贵的是,尸佼将学习与自身的德行联系起来,并指出德行更为重要的是“无爵而贵,不禄而尊”。同时,他对当时有些人那种“贵爵列而贱德行”的做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另外,东汉后期进步思想家王符,在其著名的《潜夫论》中,首列了一篇《赞学》。这“赞学”,也是“劝学”“勖勉”的意思。王符说:“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当然,王符等人所强调的学,主要是学书本、学“经典”。因为当时他们还不可能强调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

  当下,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在求知识、攻术业、修德行的具体实践中,重温一下历史上的这些“劝学篇”,想必大有裨益。


相关文章:
·翟玉忠:为何历史上“儒兴则国衰”
·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冤案
·翟玉忠:人类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平抑物价机制——常平仓
·朝鲜半岛历史上的“抗中神剧”:隋唐为何都不惜以战争解决“高句丽问题”?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