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艺术
叶梓:解读大地湾 
作者:[叶梓] 来源:[网友推荐] 2006-03-05

时间:2003-12-22 9:53:53         文章来源:青海电力报

    大地湾遗址就在我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偏北处:秦安县五营乡。虽说坐车不到一个小时即可到达,但我只去过一次,之所以少,是因为我对它心存敬畏。

    然而,就那一次,也足够了。

    记得那是一个秋天的黄昏,我第一次走进大地湾。当我的脚步行走在清水河畔时,当我从大地湾遗址捡起一枚枚沾满泥土的断裂陶片时,我恍惚成为先民们的一员,成为风家湾对面这座原始宫殿里的一名无名臣子。源自内心深处一种无法抑制的激动,从大地湾遗址回来的第二天,我一口气就为它写了一首长诗:《大地湾遗址》。可是,我知道,我所写下的只是一种感性,只是我在秋日黄昏里面对大地湾的一段内心生活。

    当我在自己的书房里平静下来的时候,大地湾遗址深藏于巨大黄土塬中的模样,总能让人想起,像一位被怀念着的亲人,在我的心头总是挥之不去。但它又是什么呢——我觉得,大地湾不仅仅是黄河远古文明的一段历史,更像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

    当然,这是一个苍凉的背影!

    当众多的人们围着那八千年前的石斧和石铲啧啧称赞时,当他们面对原始宫殿而面有所思时,我唯一能够保持的表情是沉默。因为我伫立在这片土地上时,就仿佛看见了无数比死更安静的魂灵,我甚至能看见他们在这片荒漠之地上纺织、砸打石器、收集谷物、生火的模样。

    他们和我们现代人一样,在自己的家园里生活着,艰辛地生活着。至于后人们把他们的日常生活分解演绎或者归纳成哪种文化,其实并不重要。人们对历史的研究经常会陷入过于重视史实的的套路,而忽略了历史中先民们的内心。而事实上,走进古人的心灵也许更难。

    比如说,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词中,我们应该能够真切地触摸到古人内心世界里从容不迫和闲谈优雅的一面;从“弓如霹雳弦惊”的句子里,应该知道古人生活中的另一面:神速。同样,面对只留下文物而没有留下一句诗文的大地湾遗址,我们可以想像得到,他们有着只属于他们自己的悲与欢。如果我们能从这种视角面对大地湾那数千件的陶器时,就必定能深深地感到一股汗水的咸味,穿透了时空弥漫着。可是又有谁去想过,他们在疲惫的夜晚,是否像我们一样,隔着窗户喝一口酒,或者忧伤地去聆听雨声。在一篇文章里我这样写到:在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大声赞叹的高超建筑技术的背面——或者侧面,我恍惚觉着,无数先民们流逝的青春、卑微的生命、临死前的抽搐挣扎以及内心的疼,让我在自己的心里掀起了一场永不结束的风暴。这是远古先民们的痛苦。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祈求和渴望。那些彩陶上的鱼纹、鸟纹和蛙纹——作为图腾崇拜形而上的具体形式——已经代表了他们内心深处一种盟动;为了丰收而隆重举行的巫术仪式,以及以葫芦形器物为偶像的祖先崇拜,都真实而恰切地表达了他们的意识与情感,并且成为一种独特的言说方式,被我们所怀念。

    我们应当承认和肯定这一切的内心生活!这也是我们解读大地湾遗址所有秘笈的唯一密码。

    所以,当我面对八千年后的大地湾,面对这些活生生的彩陶、地画、房屋建筑、原始殿堂的时候,我总觉得有一个老去的人在历史的小径上孤单地离去,留给我的,只是一个苍凉的背影!

    请让我为这个渐行渐远且渐行渐苍凉的背影送行!


相关文章:
·梁涛:《大学》“诚意慎独”章解读(三)——“慎独”新解
·李晓鹏:寻找解读中国历史的新史观
·孙建昌:近代中国人为何用井田制解读社会主义
·李文娟:人是关系性的存在——安乐哲“儒家互系性思维”解读
·渊渊:秦国的崛起不一定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让深度解读来颠覆我们的常识!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