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红山文化时期欧亚大陆交流显著 
作者:[田广林 梁景欣]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3月18日第928期 ] 2016-04-13

    欧亚大陆是人类文明的故乡,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几支原生文明都集中在这里。目前已有的历史学和考古学知识告诉我们,在欧亚大陆的西部和东部,有着差不多同样悠久的历史。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国,代表了世界最早的农业文明。其中,西亚地区最早培育了小麦和大麦,驯化了马和羊;而古代的中国,则是世界水田稻作和旱地粟作农业的原生产地。 
  在欧亚大陆腹心地带的北纬40度—50度之间,存在着一条西起多瑙河、东达黑龙江、横贯欧亚大陆的狭长草原地带。这片广袤无垠的草原,既少有浩瀚无垠的流沙大漠,也没有过多的崇山峻岭,因此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开辟和利用的沟通世界东西往来的天然草原通道。我国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和东北三省处于这片大草原的东段。而红山系列文化集中分布的燕北辽西一带,则地处欧亚大陆草原的东南边缘,濒临北太平洋西岸,属于联结世界东西、沟通东北亚南北的文明交汇区域。日益增多的考古新发现表明,早在红山文化时期,中国北方的辽海地区就与西亚、北亚等地有着十分密切的互动和文化交往。

陶器见证史前欧亚文化交流
  史前欧亚草原东端一带与西方世界的文化交流,首先可以通过观察红山文化陶器获得例证。在距今8000—5000年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遗存中,曾经长期流行着源于东北地区的压印纹平底筒形陶罐。有关研究人员注意到,这种类型的压印纹平底筒形罐不仅普遍存在于欧亚草原通道东端的中国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等地区,同时还经常发现于长城沿线内蒙古中南部约五六千年前的王墓山坡下类型和海生不浪文化遗存。不仅如此,在位置更靠西的俄罗斯米努辛斯克盆地、新西伯利亚、托姆斯克、阿尔泰等地4000年前后的早期青铜时代遗存也常有发现。据考古学家林沄研究,上述于叶尼塞河和鄂毕河中上游一带发现的平底筒罐,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都接近于草原东端红山文化的筒形罐。林沄还进而根据米努辛斯克盆地年代更早的阿法纳羡文化陶器上的纹饰与东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左家山一期文化和小珠山下层文化的亲缘关系,认为这些草原东端文化因素的西渐,甚至始于比红山文化更早的时代。
  20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在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境内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一件约5500年前后的红山文化晚期大型细泥红陶彩绘平底筒形罐,其器体造型鲜明地体现着史前东北地区根深蒂固的土著文化传统,但器表却绘有分别来源中亚一带的菱形方格纹、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纹和西辽河地区本土的龙(麟)纹。苏秉琦认为,这是5000年前亚洲东西和中国南北几种生命力旺盛的古文化在辽西地区交流汇注的典型例证,意味着五六千年前的辽西一带曾是西亚和东亚文化的交汇地带和熔炉。
  在红山系列文化集中分布的燕北辽西一带,还经常出土与东北平底筒形罐并存的石质容器,目前已发现80余件。就其年代和文化性质而言,主要流行于距今8000—5000年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基本器类包括平底筒形罐、尖圜底或平底提斗式杯、有孔带鋬或直口平沿杯和各式碗等。
  学术界注意到,这种史前石质容器除了燕北辽西地区,既不见于史前的长江流域,也鲜见于中原地区,但在长城地带的内蒙古中部和西部、宁夏、甘肃和新疆等地的青铜时代遗存中,却屡有发现。其中,20世纪60年代在新疆阿尔泰山南麓的克尔木齐墓葬群一次性出土的石容器便多达30件。尽管其年代偏晚,但却耐人寻味。如果我们把搜寻的目光沿着长城走向连线向西推移,就会发现,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西亚地区,似乎有着更为悠久厚重的石质容器使用传统。据报道,在两河流域扎格罗斯山地发现的9000年前的耶莫文化遗存,曾出土总数多达近千片的石质容器残片,其中可复原者350件以上。这些石质容器均用大理石制成,主要器类有形同倒椎体的尖底侈口器、半圆或椭圆形碗、折腹碗等。在年代稍晚的马扎利亚遗址,也曾发现10余件用大理石、石灰石和雪花石制成的石质容器。到了8000年前后的萨玛腊文化时期,西亚地区的石质容器更形发达。这一时期的石质容器不仅数量众多、品类丰富,而且制作十分精细。在萨玛腊一期文化的一座墓葬中出土的石质容器竟有十几件之多。如果我们把西亚地区发达的史前石质容器遗存、红山文化发现的石质容器与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的新疆、甘肃、青海和内蒙古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发现综合起来观察,便不难看出反映在石质容器上的史前中西之间的互动和文化往来。

中国史前已有盘腿坐姿人像
  史前世界东西之间存在文化交往的事实,还可以从近年红山文化遗存中发现的人形盘腿坐姿造像中得到进一步证明。目前在红山文化遗存中发现的人形造像,已有数十例之多。从材质上说,主要有玉雕、石雕、陶塑和泥塑;从形态上说,既有立像,也有坐像,犹以坐姿造像发现的数量最多。坐的姿式涵盖了当今社会所能见到的屈腿盘坐、垂脚高坐、屈膝跪坐、伸脚踞坐乃至伸腿箕踞等各种姿态。其中,在辽宁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内蒙古赤峰敖汉兴隆沟三处遗址发现的盘腿坐姿造像,都是具有准确出土地点和层位关系的科学发掘品,而敖汉兴隆沟发现的坐姿人形陶像,则是目前发现的所有坐像中,体态最完整、学术价值最高的一尊。
  以往的文化史常识是,秦汉以前中国传统的正坐姿式是两膝着地,脚掌朝上,臀部附着其上的跪坐。战国之际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始有垂脚高坐之俗。汉代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称之曰结跏趺坐的屈腿盘坐才渐次在中国境内流行。这样的知识体系,在中国传统的观念文化中,可谓根深蒂固。
  东山嘴、牛河梁、兴隆沟等地红山文化遗存中盘腿坐姿人形造像的普遍发现,确切地证明早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和佛教传入中国3000年之前,垂脚高坐和屈腿盘坐等正坐姿态就已经在中国北方的辽海地区广泛流行,从而颠覆了以往长期流行的中国古代屈腿盘坐的体态姿式来源于南亚次大陆的说法。值得注意的是,红山文化遗存中发现的盘腿坐姿人形造像,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见于公开报道的盘坐塑像,而在南亚次大陆一带,至今尚鲜见早于红山文化盘腿坐姿造像的报道。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通往来,绝不始于汉代。早在五六千年以前的红山文化时期,欧亚大陆草原通道东西之间的交流往来就客观存在。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相对开放的地理区位和世界东西、中国南北先进文化的交流汇注,正是红山文化于5000多年前在全国范围内领先一步,较早进入初级文明社会的先决条件。
(作者单位:辽宁省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相关文章:
·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秦国生: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的话——对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再认识
·翟玉忠:国魂之殇——中华尚武精神消退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黄卫东:民国时期推行西方意识形态的后果
·毛主席时期发现打破了儒家“焚书坑儒”谎言和千年疑古虚无风!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