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牛津藏明代航海图背后的全球史 
作者:[崔莹] 来源:[腾讯文化2015-12-02] 2015-12-18


[摘要]这幅地图与众不同——它颠覆了人们对明朝“封闭保守”的看法,说明17世纪初的中国人也会出国,也会参与海上贸易,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

    7年前,在牛津大学任讲座教授的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意外“邂逅”了一张沉睡三百多年的中国明代地图。这张地图充满欧洲元素,边上还有手写的注释。而和其他明代地图最大的区别是,这幅地图的中心不是中国内陆,而是南海,涉及区域西抵印度洋,东接香料群岛,南邻爪哇,北望日本。

    这幅地图是谁绘制的?它如何从亚洲到了英国?谁收藏了它?地图上的注释是谁加的?卜正民对这幅地图产生了兴趣。他开始根据蛛丝马迹推测和考证,试图揭开地图之谜,并将此过程写进《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一书。书中讲述了和这幅地图有关的人物:收藏它的英国律师约翰·塞尔登,第一个到达英国的中国人沈福宗,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首任馆长托马斯·海德……经过严密考证,卜正民指出:这幅地图边上的注释,正是出自沈福宗之手。

    这是卜正民的第十本专著。在成为明史研究专家前,上世纪70年代,卜正民曾到复旦大学留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李庆甲对他影响很深。他也当过李约瑟的助手,在剑桥大学参与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七分册。“《塞尔登的中国地图》中有罗盘图、比例尺,涉及很多航海知识。如果未曾和李约瑟合作,我可能不会写这本书。”卜正民说。

    2015年10月,这本书的简体中文版面世。11月20日,腾讯文化对卜正民进行了电话采访。以下为访谈内容。

    显而易见,这幅地图与众不同

腾讯文化:你为什么想到要写《塞尔登的中国地图》?

卜正民:2008年,我在牛津大学教书。一位美国同事在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查阅资料时,意外发现了有关这幅地图的信息——它被称为“塞尔登中国地图”,收藏在关于中国地图的目录里。他将这个信息告诉了图书馆。

    很快,博德利图书馆东方部主任何大伟(David Helliwell)在地下室找到了它。何大伟是我的老朋友,他马上给我打电话:“快来看我们的新发现!”我的运气太好了!我不是发现这幅地图的人,但算是第二个看到它的人。最初我没想过要写书,但是越想越觉得它可以帮人们理解当时的海洋贸易,于是动笔了。

腾讯文化:和同期的中国地图相比,塞尔登地图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卜正民:刚看到时,我还以为它是假的。这幅手工绘制的彩色航海图,与其他任何古代中国地图都不同。它不以中国大陆为中心——后者位居左上方,而南部沿海、东亚和东南亚的海面与岛屿几乎占了地图的一大半。

    这是一幅展现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理关系的海图。它的范围北起西伯利亚,南至今天的印尼爪哇岛和马鲁古群岛(香料群岛),东达日本列岛和菲律宾群岛,西抵缅甸和南印度。制图师还借鉴了中国绘画技法,为亚洲东部的大陆点缀上山脉、树木和开花的植物。地图中偶尔可见一些略显奇怪的细节,比如戈壁和沙漠上方有两只飞舞的蝴蝶。

    中国的制图历史悠久,有些约定俗成的标准。但显而易见,这幅地图与众不同——它颠覆了人们对明朝“封闭保守”的看法,说明17世纪初的中国人也会出国,也会参与海上贸易,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

    这幅地图对我的研究也很重要。我早期的研究以明朝为中心,后来一直关注商贸如何影响明朝的发展。我之前一直没有找到证明当时中国和外界联系的书面材料,直到找到这幅地图。我太幸运了。

腾讯文化:塞尔登地图中也有欧洲绘图的特点。

卜正民:是的。塞尔登地图里画着罗盘,这是欧洲地图的特点(当时中国地图不会画)。由此推测,绘图者一定见过欧洲地图。

腾讯文化:你从哪几个方面研究这幅地图?

卜正民:和大多数古代中国地图不同,这是一幅商业地图,不是政治地图。我决定在书中讲述这幅地图的故事,也讲述相关贸易活动人物的故事。

    研究这幅地图并不容易,没有关于它的任何资料。我决定从几个方向着手:地图的主人约翰·塞尔登是谁;谁在地图上做的注释;当时英国船队主要在中国南海的哪些地方航行(由此推断地图从哪里获得)。

腾讯文化:这幅地图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卜正民:17世纪之前,区域性的贸易网络已经在一些海域存在。比如16世纪,欧洲船队在大西洋航行,南亚船队在印度洋、马来西亚和中国南部海域航行,日本船队在中国南海和东海海域航行。

    到17世纪,这些区域开始联系起来,形成全球化的贸易网络。这与欧洲有关,因为是欧洲船队将它们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假若区域性贸易网络不存在,全球性的贸易网络也无法实现——欧洲船队到达亚洲后,多利用当地的贸易网络做生意。

    在《塞尔登的中国地图》中,我想通过审视一幅地图,探索当时的英国人和中国人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收藏者:影响了今天的海洋法

腾讯文化:这幅地图的收藏者约翰·塞尔登在自己的遗嘱里特别提到这幅地图。对他而言,这幅地图为何如此特别?

卜正民:这是一幅很大的地图,长160厘米,宽96.5厘米,十分精美。塞尔登显然非常喜欢它。塞尔登是律师和海洋法学者,这幅地图对他的研究有特殊的意义——他想知道亚洲有哪些港口,欧洲的船能在哪些港口停靠。

腾讯文化:塞尔登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对这些信息感兴趣?

卜正民:塞尔登这个人家境贫寒,通过努力成为律师。他颇有语言天赋,会讲拉丁语、希腊语,后来又学了阿拉伯语、土耳其语、希伯来语和塞尔维亚语。他对英国法律史、国际法史很感兴趣,写了《海洋封闭论》(Mare Clausum),反驳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的《海洋自由论》(注:格老秀斯提出海洋自由的观点,认为海洋不能被占有)。

    在《海洋封闭论》中,塞尔登认为,海洋不是“自由的空间”,而是和陆地一样,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国家对环绕该国的海洋拥有所有权。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该观点的人。他的著作影响了今天的海洋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1982年明确了各国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

    17世纪,各国之间有些约定俗成的规范,但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法。一国船只航行到别国海域,哪些法律条规可以对其起约束作用?塞尔登的观点也促进了国际法的诞生。

腾讯文化:《海洋封闭论》和塞尔登地图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

卜正民:这幅地图是一幅东亚海岸线图,塞尔登收藏它,说明了他对海洋和欧洲航线的兴趣。这幅地图和他对国际海洋法的思考有一定联系。

    注释者:第一个到英国的中国人

腾讯文化:你在写作中主要参考了哪些资料?

卜正民:这幅地图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大英图书馆的沈福宗资料。沈福宗是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个到达英国的中国人,曾帮博德利图书馆整理馆藏的中文文献。

    大英图书馆这些中文文献的故事也颇为传奇。它们的主人是博德利图书馆的首任馆长托马斯·海德。他对东方文化颇感兴趣,一生都在学习阿拉伯语、希伯来语、波斯语等东方语言,正是他邀请沈福宗去博德利图书馆短暂工作的。

    海德去世后,他的资料(包括很多沈福宗写给他的信)被收藏家汉斯·斯隆爵士(Sir Hans Sloane)购买,后者正是大英博物馆的创办人。大英图书馆成立之后,文物和书籍被分开收藏,这些珍贵的材料划归大英图书馆。

腾讯文化:中国人沈福宗为什么会为这幅地图写下注释?

卜正民:沈福宗这个人很有趣。他信仰基督教,1681年随传教士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从澳门出发,经过很多周折才到达欧洲。他访问了法国,然后到达英国,到牛津是1687年。海德对亚洲语言很感兴趣,就请沈福宗教他汉语。

    当时博德利图书馆藏有四五十本中文书,海德请沈福宗为它们编了目录。有意思的是,当时英国人没人看得懂中文,但海德和塞尔登等人却愿意收藏中文的书和地图。他们知道,终有一天,会有人学会中文,读懂它们。

腾讯文化:海德和沈福宗用拉丁语交流?

卜正民:是的,拉丁语是17世纪的学术语言。沈福宗学过拉丁语,也会一点法语和英语。我之所以对他感兴趣,是因为塞尔登地图上的注释就是他写的——这些注释在教海德如何读地图上的中文地名。

腾讯文化:你如何判断出塞尔登地图上的注释出自沈福宗之手?

卜正民:它们的字迹、用墨和大英图书馆收藏的沈福宗笔记、信件中的一样,有些注释的内容也一致。很显然,这些注释是沈福宗写的。

    这也是我自己的发现。大英图书馆中国部负责人吴芳思(Frances Wood)是我的老朋友。我写这本书时,她把新发现的沈福宗资料找给我。

腾讯文化:从这些资料中,你还有哪些发现?

卜正民:这些资料显示,沈福宗见过英国科学家罗伯特·波义耳。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也曾和沈福宗会面,并令宫廷画师为沈福宗画像……沈福宗的传记也一定会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腾讯文化:当时英国人对沈福宗的印象如何?

卜正民:我的确发现英国人对他做出了很简短的评论。你要知道,沈福宗是这些英国人见到的第一位中国人,他们对他充满了好奇,很多人都想见他。海德很喜欢沈福宗,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对沈福宗了解最多的,应该是带他来欧洲的传教士柏应理。如果不是因为病死在回中国的船上,沈福宗一定会成为第一个中国籍的耶稣会教士。

    绘制者:可能是爪哇华人

腾讯文化:在你看来,是谁绘制了塞尔登地图?

卜正民:我推测这幅地图的绘制者是中国人,因为图中的所有地名、说明都是中文,航海线路也是依据中国的航海记录绘制的。

    但我的观点是,绘图者并非住在中国,因为这幅图的中国部分毫无独特之处,就像是从百科全书中照着临摹的。显然,他对外面的世界更感兴趣。

    16世纪末、17世纪初,东南亚的主要港口聚集了很多中国商人。我想,应该是这样一位住在海外的中国人绘制了塞尔登地图。他一定不会在日本——图中的日本部分被画得很糟糕。他可能在菲律宾,在婆罗洲,在苏门答腊,或者在爪哇。我更倾向于他在爪哇的万丹,因为当时英国人在万丹设有贸易站点,当地也有华人社区,很多中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在那里做生意。明朝政府禁止欧洲船只在中国港口停靠,也只有在这些地方,绘图师才有机会看到欧洲地图。

腾讯文化:明穆宗隆庆时期,明朝政府开始取消海禁,这大概也促使很多中国人到周边国家定居和做生意。

卜正民:据史料记载,明朝晚期,每年有10万中国人离开福建,在东南亚做生意。他们主要去爪哇岛、马尼拉等地,向欧洲人销售中国纺织品、家具、瓷器和纸墨。

    实际上,在欧洲人到达之前,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间的区域性贸易网络已经形成。接着,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和英国人陆续到达东南亚,在主要海港设立贸易站点。此后,中国商人生产更多的商品出口,出口业受到国外需求的极大推动。

腾讯文化:但你在书中指出,后来英国人感到“竞争太激烈,很难打入中国市场”,为什么?

卜正民:英国人很难在这里赚到钱。到东南亚做生意成本很高,遭遇海难会损失惨重。其次,因为明朝政府严禁英国商人停靠在中国海港,后者只能在日本、菲律宾、爪哇等地和中国人做生意,这增加了成本。此外,资本雄厚的中国商人在海港垄断了市场,导致中国商品价格很高。东印度公司一直期待直接到中国做生意,为此甚至向中国商人行贿,让他们游说政府官员,但是没有任何转机。

腾讯文化:塞尔登地图令人想到《郑和航海图》。

卜正民:目前学术界对《郑和航海图》的研究也非常不够。《郑和航海图》的首版绘制于1620年,但现存的《郑和航海图》并非原版。目前可见的《郑和航海图》将郑和的航海路线简化,非常模糊。

    很少有学者详细分析《郑和航海图》中的航海信息,因为读懂这类地图需要航海知识。据我了解,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大都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腾讯文化:在李约瑟安排下,你参与过《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七分册的撰写。这段经历对你写这本书是否有帮助?

卜正民:是的。在我求学时,大多数人还没有关注中国科学史。是李约瑟让我注意到这个领域,并对它产生兴趣。《塞尔登的中国地图》中有罗盘图、比例尺,涉及很多航海知识,如果未曾和李约瑟合作,我可能不会写这本书。


相关文章:
·陈支平:被误读的明代的朝贡体系
·张文木:水至清则无鱼——明代边疆治理中的一条重要教训
·张兆裕 王雅洁:明代外交——一视同仁 咸乐其所
·中国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明代的物价波动与消费支出——兼及明朝人的生活质量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