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时事述评
外媒:中国援非模式西方难以企及 
作者:[新法家] 来源:[上海译报2015-11-20] 2015-11-29

    综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等媒体报道,西方对于中国援助非洲屡屡提出质疑,甚至有“新殖民主义”的说法。事实上,中国有着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援助理念和援助机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黛博拉·布罗蒂加姆,将其总结为“有中国特色的援助模式”,这是西方难以企及的。

    中国援助实实在在在

    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市郊的简易铁皮房和老式建筑中,一座恢弘气派的体育场“像一朵向日葵般盛开”。2000年,坦桑尼亚第三任总统本杰明·马卡帕承诺:在2005年卸任前建成一座能容纳6万个坐椅的体育场,但想兑现这个承诺并不容易。

    坦桑尼亚是重债国(HIPC)和减债计划参与国。该计划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于1996年发起,旨在有条件地帮助重债国减免债务。根据计划,坦桑尼亚只有“厉行节约”才能获得减免债务的资格。在一个人均年收入仅为330美元的国家,一座豪华体育场无疑会被视为“劳民伤财的奢侈品”。但马卡帕不甘心,他设想中的体育场要拥有奥运标准游泳池、运动员居住区和其他奥运规格的设施。

    2004年,一家法国公司以1.54亿美元的投标额赢得这个项目,但来自华盛顿的压力让坦桑尼亚政府最终放弃了这个计划。接下来,它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经过协商,中国决定与坦桑尼亚共同出资建设这座体育场,北京建工集团成为承建商。公开数据显示,该项目总耗资为5600万美元(约合4.085亿元人民币),中国提供3340万美元,坦桑尼亚负责筹措其余的资金。后来该体育场以马卡帕总统的名字命名。2009年2月,中方向坦桑尼亚时任总统基奎特交付了这座当时非洲最先进的体育场。基奎特感动不已:“谢谢中国的慷慨援助,这是我们的骄傲!”

    作为一个典型的援非案例,坦桑尼亚国家体育场是新时期中国援助的优秀样板——美观、高效、无附加条件。自冷战末期开始,西方国家每当向非洲提供援助时,都会附带要求被援助对象遵循“民主、良治和尊重人权”的规则。1991年,IMF将“民主”确定为其发放贷款的条件。时任美国助理国务卿赫尔曼·科恩曾公开表示:“没有民主,就没有援助与合作。”事实上,西方国家习惯于将援助看作“恩赐”,往往附带苛刻的条件。这些条件大都是依据发达国家的标准制定的,“如果申请援助的国家能达到附加条件的标准,它们可能就不需要援助了”。

    在许多非洲国家领导人眼中,中国的援助实实在在,而西方国家给予的往往难以触及。

    “安哥拉模式”受赞赏

    一个被西方国家政府和学术界普遍承认的事实是:西方对非援助的数额不小,但效果不佳。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援助模式主要体现为官方发展援助(ODA)。根据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的定义,ODA指的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用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赠款,或赠予程度不低于25%的优惠贷款。据经合组织网站的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对非洲的ODA分别为76.7亿美元、40.9亿美元、27.9亿美元、20.8亿美元、14.9亿美元。黛博拉认为,与中国对非援助侧重于基础设施不同,西方对非援助更侧重于社会发展领域——政府治理、选举和环境问题等。

    中国对许多项目的援助标准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而且逐渐转变了模式,由单纯援助转变为援助开发,将援助与投资有机结合起来。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安哥拉模式”。2002年安哥拉结束长达27年的内战,百废待兴,当时许多西方国家不愿意向一穷二白的安哥拉提供贷款。2003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安哥拉签署协议,约定以安哥拉未来开采的石油为偿付,中国向安哥拉分3期提供100亿美元贷款,并帮助安哥拉进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如今安哥拉已经成为非洲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也成为非洲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这种经济合作关系引起世界银行的注意,它为此发表过报告,将这种合作称为“安哥拉模式”。

    通过援建基础设施和投资,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额在12年间从不到100亿美元增加到近2000亿美元。中国在非洲的投资虽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回报率可达30%。此外,还有数十万中国人在非洲务工,每年向国内汇回大量劳务收益。

    总体而言,中非双方通过优势互补的贸易,每年获益达数百亿美元。中非贸易与投资明显带动了非洲的发展。过去几年,非洲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大陆,年增长率在5%~6%之间,这其中,中国的贡献率超过30%。塞拉利昂前驻华大使萨赫尔·约翰尼表示:“中国比八国集团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帮助我们使贫困成为历史。”塞内加尔总统阿卜杜拉耶·瓦德表示:“比起欧洲投资者、捐助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那些缓慢的,有时甚至傲慢的‘后殖民地时期方式’,中国满足我们的需求要容易接受得多。非洲可以从中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模式中学到很多。”

    顶住危机兑现承诺

    当西方的对非援助遭遇“滑铁卢”时,“中国式援助”在非洲风生水起。尤其是2006年中非北京峰会后,中国在非洲的活动屡屡成为媒体头条。“非洲54个国家中,经常接受中国援助的有51个”。2000~2009年的10年间,中国与非洲35个国家签署了免债协议,免除到期债务312笔,总金额189.6亿元人民币。

    有外媒分析,中国的对外援助一般是“三三开”的比例,即三分之一给朝鲜,三分之一给非洲,三分之一给东南亚、南亚和拉美等地区,总的援助金额每年在40~70亿美元之间。根据财政开支等相关数据推算,中国对非洲援助的数额没有西方国家想象的多。“中国2007年对非洲的ODA约为14亿美元,这一数额在2009年上涨到25亿美元,此后一直比较稳定”。较之发达国家,中国对非援助的绝对值并不高。即便如此,中国仍是新兴国家中向非洲提供援助资金数额最大的国家,多于印度、巴西、俄罗斯、土耳其等国。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尽管西方国家在各种国际场合做出“增加对非援助”的承诺,但实际上“雷声大、雨点小”。有统计数据显示,西方大国对非洲的援助和减债承诺,兑现率不足50%,与中国援非的诚意形成鲜明对比。黛博拉认为,中国的对非援助“说得少,做得多”,不仅信守承诺,而且往往超额、提前完成援助。在2006年的北京峰会上,中国承诺2007年到2009年对非援助的贷款规模从50亿美元增加至100亿美元。2008年世界多国遭遇金融危机,许多西方国家都缩减了对非援助,但中国的援助落实情况令非洲国家感到欣喜。最终的统计显示,中国在2007~2009年共向非洲提供了150亿美元优惠贷款,比2006年增加了2倍。

    在援助机构方面,中国与西方也有不同。

    历数西方国家的援助机构,如美国USAID、英国DFID、日本JICA和韩国KOICA,一个共同特点是:由专职的国际开发署主导,援助机构一般直属于该国外交部管辖。相比西方国家由一个部门负责统筹,中国实施多元化负责。中国对外援助一般由商务部牵头,然后由各部委的相关国际合作司进行具体项目规划。这样做的优势在于能够调动专业能力服务援助,发挥政府的多元化协调能力。


相关文章:
·翟玉忠:真正理解 “中国”不能离开经学
·许家昌:世界,正在进入中国时代
·白云真:述中国书,做中国人
·张可亮:中国经学的涅槃与复兴
·翟玉忠:政府的“中国式”与学界的西学化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