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交大教授探寻“丝绸之路”前身“玉石之路” 
作者:[新法家]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2015年07月10日] 2015-07-12


[编者按]一百多年来,交大人用知识和智慧创造累累硕果,谱写了近现代史上的诸多“第一”。这是人才培养的智慧、科学研究的智慧、服务社会的智慧、为国争光的智慧。新闻网特推出“交大智慧”专栏,聚焦交大人的智慧之光,展现交大人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说起“丝绸之路”,人们并不陌生。这个在小学历史课本上就出现的词汇,早已无数次印在我们脑海里。“丝绸之路”被认为是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代名词,也一直被视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渊源。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叶舒宪教授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田野调查和考古发现,对“丝绸之路”中国段的前身“玉石之路”进行了研究和探寻。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更新了人们对传统“丝绸之路”的认知,而且对华夏文明国家的由来提出新的认识。

    “丝绸之路”的中国话语:“玉石之路”或“玉帛之路”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的命名。叶舒宪教授认为,就其命名之初的解说看,他指的是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国河套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其中,西域泛指古玉门关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区。后来,史学家把沟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丝绸之路”。因其历史上下跨越两千多年,涉及陆路与海路,按线路划分,有“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之别。 

    传统观点认为,“丝绸之路”的命名是着眼于以文字记载的张骞通西域事件为起点。这一观点忽略了夏、商、周以来中原国家对西域重要战略资源的依附关系及玉石贸易通道。叶舒宪教授认为,西方人自古就艳羡来自中国的丝绸,而中原人则自古就喜欢产自新疆的和田美玉。在阿拉伯人和西方人眼中,这条连接着欧亚大陆两端的东西方大通道,当然就是“丝绸之路”。而在中原人眼中,西去之路被称为“玉路”才更为准确。 

    叶舒宪教授表示,由于外来文化视角和本土文化视角的差异,在“丝绸之路”日渐兴旺和流行的同时,“玉石之路”却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因此,叶舒宪教授提出,随着人们对本土文化的日益重视,需要更加深入地对“丝绸之路”进行研究和思考,强化中国本土话语权,优化“丝绸之路”说,融合“玉石之路”(古汉语习惯称为“玉帛之路”),或延展为“玉石-丝绸之路”。 

    “玉石之路”比“丝绸之路”要早两千年

    叶舒宪教授认为,从全球范围看求,比丝绸更早期的跨地区国际贸易对象是玉石(地中海文明主要关注绿松石和青金石),包括由玉石开发所衍生而来的金属矿石。然而,对“玉石之路”的学术研究直到最近几十年才开始。从四千年之久的“玉石之路”发展演变为有着两千年历史的“丝绸之路”,这期间的全过程,值得做多学科的深入探讨。 

    叶舒宪教授通过大量的考古材料,说明华夏先民正是凭靠精细琢磨的玉器、玉礼器来实现通神、通天的神话梦想,并建构出一套完整的玉的宗教和礼仪传统。叶舒宪教授认为,不论是丝绸贸易之路,还是茶马古道、香料之路等,都是在文明史“小传统”中出现的。而新石器时代末期以来的文化、贸易通道更具备文明发生的动力意义。“对于华夏文明而言,文明发生背后的一个重要动力是玉石神话信仰。”

    叶舒宪教授表示,每一种史前玉器的形成都隐约潜含着某种神话观念,最初出现的玉块、玉璜是这样,随后出现的玉璧、玉琮、玉璋、玉圭、玉琥等也皆是如此。玉石崇拜具有巨大的传播力,从八千年前开始,用了大约四千年时间基本上覆盖了中国。其大致的传播路线是,先北方,后南方,最后进入中原。第一波为“北玉南传”;第二波为“东玉西传”。 

    “田野”教授用脚步丈量“玉石之路”

    有人做了一个这样有意思的对比: 

    一百多年前,德国人李希霍芬到东亚探查,回国后写出五卷本大著《中国:亲身旅行及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书中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并一直影响至今。 

    一百多年后,依然是在这条横贯欧亚的古道上,一位中国学人在默默地进行着发现之旅。他的调查结果提示了:远在丝绸贸易兴起之前,另一种对于华夏文明更加重要的物品交换已在这条大通道的中国境内不断输送。这种物品便是影响中国文化达数千年之久的玉石。“玉石之路”的研究已在业界达成共识。这位行走在“玉石之路”上的学者,便是叶舒宪教授。 

    叶舒宪教授的学生和团队喜欢称他为“田野”教授。因为他的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实地考察和田野调查上。 

    为了解开“玉石之路”这一谜题,新世纪伊始,叶舒宪教授对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玉石之路考察,足迹遍及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河南等省份。叶舒宪教授说:“对豫、晋、陕、甘、宁、青、新七省区的‘玉石之路’的调查和研究,可阐明夏、商、周三代王室用玉资源的由来,可解释为什么万里以外的和田玉能成为中国历代帝王所一致推崇的意识形态符号,这将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春,叶舒宪教授赴神木县石峁龙山文化遗址探查出土玉器情况,求证西玉东输的具体路线图。当年年底,石峁古城考古发掘入选中国十大考古发现。2013年,他又马不停蹄地组织文学人类学专家和考古学专家,在榆林举办首届“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研讨会”,提出玉石之路黄河道的学术命题。2014年,他考察黄河对岸的山西兴县龙山文化遗址及玉器,大体上揭示出4000年前后西北玉料沿着黄河水道传播中原的轨迹。

    叶舒宪教授认为,就玉石之路起始点而言,揭示从《山海经》“昆仑玉山”和“群玉之山”,到《千字文》“玉出崑冈”说背后的真相,呈现出游动的昆仑与游动的玉门关现象。今人能够超越周穆王和张骞时代的知识法宝,是根据田野调查和考古新发现的西部玉矿,重新认识华夏文明形成过程中西玉东输的复杂多线路情况。

    在学术界,叶舒宪教授提出了文化大小传统再划分的理论,正在形成文学人类学一派的新理论,其方法论则是“四重证据法”。他主编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神话学文库”17部专书已经面世;他参与主持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已经完成一期结项,录入4900册书近9亿字,被称为“口耳间的中国”、“中国民间文化的四库全书”。 

    “玉石之路”是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资源,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蕴涵以及可探讨和可持久开发的文化附加值是不可估量的。为此,叶舒宪教授提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前申报工作也正在启动之中。


相关文章:
·萨克斯教授:美英帝国的哲学基础偏离了西方文明传统
·翟玉忠: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黏合剂——六经(答潘维教授)
·翟玉忠:汴州大梦谁先觉——答潘维教授并诸君
·河清教授:清算中国知识界的新蒙昧主义
·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张杰:金融的短期贪婪必定造成长期灾难,实体经济要坚持做有本生意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