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内业
康震:苏轼死前最后一句话——着力即差 
作者:[康震] 来源:[网友推荐] 2013-08-23

  苏轼被贬海南,虽然生活困顿,但他却苦中作乐,他不但和当地父老乡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还完成了几部大作、写下了大量的诗词。三年之后,苏轼接到了朝廷的召唤返回大陆。此时,弟弟苏辙力邀他到河南同住,以长叙兄弟之情,那么,苏轼是否会答应弟弟的请求?他还能不能和苏辙再见上最后一面呢?

  过了一阵子,贬谪他的宋哲宗死了,宋徽宗继位,朝廷的气候发生了一些变化,像苏轼这样的人纷纷地开始朝内地“量移”。“量移”就是说把被贬的人朝内地挪一挪,是一种什么呢?善意的表示。在宋哲宗元符三年的六月二十日,苏轼晚上乘船离开儋州回大陆,在海上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写得超棒,说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我就是死在这蛮荒之地,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点都不仇恨这一趟差,为什么呢?“兹游奇绝冠平生”,我看尽了人间奇绝的风景,老子在这儿玩儿了一趟,免费的旅游啊。

  你想想看,从黄州开始种庄稼、做东坡肉,然后再到惠州,然后再到儋州,洗脚,然后现在坐在船上,回去路上说,这回不后悔,该看的都看了,旅游了一趟,人生本是一场游戏,在游戏当中又还旅游,那是增加值,超值享受。你说你拿这人怎么办?你再给他贬到月亮上去?那他能跟嫦娥谈恋爱。不可战胜的意志,强大的自我养育的能力,这正是苏轼非常可贵和伟大的地方,是他超乎一般人的地方。

  苏轼回到了大陆,就存在一个问题,他住在哪儿?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回家乡去?不现实。他的弟弟苏辙已经决定住在河南的颍昌,弟弟意思说咱们俩年纪都大了,他六十多,他弟弟比他只小三岁,也是年过花甲,算了,咱哥俩儿就个伴儿吧,原来都说好的,只要不当官了,咱们俩生生死死都是兄弟,得守在一起。苏轼当然愿意,但是也当然不敢,为什么呢?因为这河南颍昌离开封太近了,他这次回来的时候的路上,就知道他最喜欢的弟子秦观已经死了,这对他打击非常大,他就想,我离开封越近目标越大,可能带来的麻烦越难以解决,我现在就是一麻烦的综合体,我走到哪儿都是麻烦。虽然朝廷现在不再把我贬谪到任何一个地方去,给他的待遇是你可以享受七品的俸禄,随便住哪儿没人管你,这实际上是对他的一种善意的待遇,但是朝廷没说你不是麻烦,我可以善待一个麻烦,但我不可以长久地容忍一个麻烦生出新麻烦。苏轼多聪明,能不知道这个?

  后来经过反复地斟酌,他跟他的好朋友钱世雄等人商量说,算了,要不然就住常州得了,这地方地处江浙一带,鱼米之乡,供应丰足,而且是事先有基础的,苏轼原来就在常州置过房产,所以经过几个回合的商量,他最终婉言谢绝了弟弟的邀请,打算去常州。

  在宋徽宗的建中靖国的元年六月份,他从江苏的真州打算出发去常州,就在这个当口,苏轼生病了,大家说苏轼这种人还会生病吗?当然会了,他在精神上是无敌的,但是病毒和细菌是所向披靡的,尤其是像苏轼这样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长期住在儋州、海南岛,后来又换了居住的地方,沿途一路跋涉回到中原地区,中间其实经过了很多气候地带,这对这样一个老人来讲,营养又不良,这么多年又没有补充营养的情况下,很容易生病,加上这时候是六月份,江浙一带非常炎热,闷热潮湿,不知不觉当中,苏轼已经染病。

  那天晚上六月一号,他跟朋友嫌这船舱里头热,就坐在外头乘凉,吃了好多“冰激凌”,宋代没有冰激凌,史料上说,喝了些凉的、冷的物品,我实在不知道是什么,就当是冰激凌吧,或者是冰棍,吃下去了之后,当天晚上就痢疾了,折腾了一晚上,早晨起来喝了点粥,稍稍地恢复了一下,第二天还应米芾之邀吃了一顿饭。本来头一天就拉痢疾,第二天又吃了一顿饭,那饭根本就存不住,使得病情更加地加重,消化系统完全紊乱,到了六月十二号的时候,这都过去两个礼拜了,他病情没有见好转,苏轼觉得自己这身体是每况愈下。他有个好朋友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叫钱世雄,对他非常好,我们关于苏轼的病情,关于苏轼去世的前后的具体的情况,钱世雄给我们留下了第一手的材料。他就跟这钱世雄说,我从万里之外历尽险阻回到中原,没想到现在却要以后事相托,心情十分难受,心里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到死可能都见不着我弟弟一面,本来想着兄弟两个到老了要住在一起的,但没想到现在这个愿望很可能要落空,然后他就跟钱世雄说,说我在海外,就是我在儋州写了几本著作,这几本著作很重要,我把它收藏起来,现在我把它托付给你,你现在不要给别人看,三十年后,你再把它公示给大家,那时候才有人看得懂。一边说着一边就找这小铁箱子上的钥匙,半天找不着。钱世雄赶紧说别急别急别急,不着急找,不到那一步,回头你自个儿藏着吧,你三十年后再给别人看吧。这不是朋友吗,得安慰他。到了常州,钱世雄给他租了一处房子,孙氏人家,他就住在这里头,这时候苏轼已经非常虚弱了,很难起床,有时候钱世雄去看他,他就把以前写的诗文拿出来跟钱世雄共同欣赏,说到有趣的地方他会朗声笑起来。钱世雄写的回忆里边说,这时候就看见东坡的眉宇之间英气飒爽、光亮照人,就是他虽然生病了,但是眉宇间的那股英气依然能够让别人感觉得到。到了七月十二号,苏轼突然觉得身上非常轻松,觉得这个病好像好了,然后给身边的人说,我今天特别想写字,你们拿些笔墨来,旁边的人拿了笔墨来之后,他就书写了一组诗,又写了一篇《跋桂酒颂》,把它送给了钱世雄。大家都觉得是不是东坡的病好了?是不是好转了?大家都替他感到高兴。

  其实,这是所谓的回光返照,七月十二号感觉病情好转,甚至能够起来写字,写了字送给钱世雄,到了七月十四号晚上就一夜高烧不退,苏轼给朋友还写信,说自己牙龈出血,就跟那蚯蚓似的,出血很多。发高烧,牙龈出血,这说明病情非常严重,而且不仅仅只是肠胃的疾病,也不仅仅只是心肺的疾病,可能还有血液的疾病,也就是说他是多种的并发症。我们知道苏轼是精通药道的,他不看大夫,自己给自己诊脉,自己给自己看病,还开药,但毕竟不是正经拿过医学博士的人,没有执照啊,自己给自己看,他光知道自己是吃了冷凉的物品发生了痢疾,他觉得我是因为什么呢?受了凉,然后身体就下降了,那凉了我就应该热补,但是他没想到一个问题,就是身体极度虚弱的时候,如果你补得猛了,就把身子补垮了,就跟盖房子一样,地基打得都不牢固,你上面盖一个一百层的楼,那肯定得倒,就是楼不倒地基也得倒,所以自己用药失误了,导致病情加重,这病情加重什么症状呢?就觉得这个气往上顶,一直往上顶,顶得他就睡不成觉,就没法平躺,躺下之后就顶得他睡不成,怎么办呢?朋友给他送来一种躺椅叫“懒板”,其实就是现在咱们那种平躺的椅子,他就躺在这椅子上,躺了一晚上,但是眼睛合不上,为什么呢?这气冲得特别难受。他觉得自己时间不久了,就把孩子叫到身边,说

  “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慎无哭泣以怛化(怛化,人死的代称——编者注)”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说我平时没做过什么坏事,你们别害怕,我死后不会下地狱的。醒过来之后,这是七月二十三号的事情,醒来之后看到他原来在杭州的老朋友叫维琳方丈,专门来看望他,他见了维琳方丈,他说我本来万里投荒,没想着回来,既然回来了,就想着退隐野老,再也不出山了,好好地颐养天年,没想到现在一病不起,这是上天所定,并非人力所能。我是不行了,你保重身体,好好传法。然后写了一首诗赠给维琳方丈,诗是怎么写的呢?说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苏轼《答径山琳长老》

  这话什么意思啊?苏轼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到今天他生病这一天算起,他已经在世上活了两万三千四百六十多天,所以他说什么呢?说自己“各已三万日”,他跟维琳方丈年龄差不多,我们在这世上已经活了三万多天了。如果每一天都有一千首偈子,这个偈子就是说佛教里边写的那样一种智慧之语,那应该说我们对于佛法的领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可是有一样,他说什么呢?“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我可以告诉你,生病这个事很简单,死亡的事情也很简单,就是因为有这付臭皮囊,如果没有了这臭皮囊,人就不会生病,所以对待生死一定要看透。这是苏轼说的,不是我说的。对待生死一定要看透,就是如果有身在,就有大患在;如果没有身子,他就没有大患,所以生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死亡也是很自然而然的,没什么可怕的。他举了个例子说,最可笑的是鸠摩罗什,修行的高僧,临死的时候不甘心,让僧人给他念咒语,希望挽救他的生命,所以他说什么呢?“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看来就是像鸠摩罗什这样的高僧也不能脱俗,没有看透生死。

  你注意,这就说明苏轼在对生死的问题上他不是孤立的,我们前面从黄州一直说到现在,其实从黄州被贬,儋州被贬,惠州被贬,他所讲的那些话,他谈到韩愈,他后边早晨起来梳头,晚上洗脚,你注意他的这些言论,都是逐步地在放开自己的心灵、放开自己的枷锁,要让自己非常宽松地、放松地、自如地来对待生命的最后一刻。如果没有前面的这些磨砺,没有前面的这些领悟,就不会有现在的这首诗。那我们会想说,既然生病了就要治好,反正我不想走,治好了我还能再活三万天。但苏轼觉得说,缘法已尽,缘法已散,所以要解决根本的苦难,那就是什么呢,臭皮囊就消散了,自然就没有苦难了。

  到了七月二十八号这一天,苏轼就进入了弥留的状态,弥留的状态就是说生命的气息还在,但是听觉、视觉可能还有触觉,以及一切的感觉正在慢慢地离开他的身体。这时候他这两位好朋友没闲着,这维琳方丈就在他的耳边大声地喊,说什么呢?

  “端明(指端明殿学士苏轼——编者注)宜勿忘西方”——周辉《清波杂志》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您这会儿还不赶紧想着西方极乐世界,你想着你就到那儿了。

  苏轼的意识尚存,苏轼喃喃自语地说

  “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周辉《清波杂志》

  什么意思?西方世界有没有我不太清楚,但是靠您这办法使这么大劲儿去,恐怕是不灵光,我估计用劲儿可能是到不了的,这不是个用劲儿的问题。钱世雄又出现了,钱世雄也凑他耳朵边说,说什么呢?

  “固先生平生履践至此,更须着力。”——周辉《清波杂志》

  说您平时不是吃斋念佛吗?不是信佛吗?您现在还不努把力啊?再多念它几遍,您就到了极乐世界了,您就得了大自在了。

  苏轼麻溜儿地回答了一句

  “着力即差。”——周辉《清波杂志》

  这事用了劲儿了,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苏轼的回答再次印证了他的人生观,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就像他写文章,随物赋形,行于所可行时,止于所可止处。他回答完了钱世雄的问题,周围一片寂静。他的长子苏迈走上前去,把一段羽毛放在他父亲的鼻息的地方,那羽毛再也没有动过,苏轼溘然长逝,这一天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也就是公元1101年的七月二十八日,一代文豪苏东坡去世时的实足年龄是六十六岁。


相关文章:
·钟德宝:吴越何以哭苏轼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定风波·此心安处是吾乡
·康震:苏轼死前最后一句话——着力即差
·苏轼:《蝶恋花·春景》赏析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