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历史
李尔重论孔之二:孔子以众人为师 
作者:[李尔重] 来源:[网友推荐] 2006-12-21

    孔子学无师承,“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尝师之有”(子张)。他常向众人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求之者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这些话都表示了孔子向众人学习的诚挚,典藉中多有记载。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老子对孔子说:“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记·孔子世家》说老子赠孔子以言:“聪明深察而至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已,为人臣者,毋以有已。”孔子对这些话的反应是:“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又曰:“孔子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卫遽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鍉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孔子向鲁国乐官师襄学过弹琴,《史记·孔子世家》有详细的记载,第一阶段,孔子对师襄说:“丘已习其曲,未得其数也。”第二阶段,师襄说:子“己得其数矣。”孔子说:“丘未得其志也。”第三阶段,孔子说:“丘未得其为人也。”最后孔子感受到:乐曲所描写的人物“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很佩服他的学习诚笃。
 
    孔子虽说是“十有五而志于学”,实际上,他并没入“太学”,因为他不是贵族。他学五师承。《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他向老子求教,《庄子》也多处记有此事,而在《论语》对此事毫无记载,并《老子》之学亦未有论及,可见此事是渺茫的。《史记?孔子世家》所记孔子“严事”的人位,有老子、遽伯玉、晏平仲、老莱子、子产、孟公绰,并“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鍉伯华、介山子然,并未指明孔子的主要师承是谁。 
 
    “子入太庙,与事同”,“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孔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孔子入太庙,看到什么都问,《荀子?宥坐》有生动的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焉。曰:此为何器?曰:此盖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叹曰: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可见“入太庙,每事问”的传述是有所据的。旁人讥笑孔子:“孰谓鄹人之子知礼者?”孔子并不反感,反而说:“是礼也。”可见孔子求知是诚恳的。他以“礼失而求野”为信念。孔子之于礼,并没有一套完整的知识,《周礼》、《仪礼》、《礼记》都是孔子以后的著作。孔子说得明白:“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是则吾能徵之矣。”(论语八佾)这就是说:孔子对于夏殷之礼,只能说个大概,找不到现实的佐证。因此,他曾“见郯子而学之”,并对人说:“吾闻之,天之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郯国之君;少昊之后,鲁昭公十七年访鲁,鲁大夫叔孙昭子问他“少昊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用自黄帝、炎帝、共工、太昊、少昊与颛顼以来的远古传说,详细解释了官职命名的历史演变,孔子听了大为钦佩。这都表示了孔子向众人求知的精神。这是后人应该学习的。  
 
    《战国策?秦策五》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其后,《淮南子·说林训》、《淮南子·修务训》、《史记·甘茂传》、《新序·杂事》、《论衡·实知》相继传述此说,不足为据。

    《列子·汤问》载:孔子东游,见两小儿争辩“日始出时去人近”还是“日中时近”,一儿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为由,认为“近者大”;一儿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为据,认为“近者热”。孔子不能决。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也是附益于孔子,表示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也表示孔子于听闻之间,处处敏以求学,听《韶》而感到艺术感染力的强大。 
 
    《论语·子张》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这也是孔子首肯的观点,即对于民间的“小技”,也不一概排斥,应予以兼收并蓄。但不要“致远”,“致远恐泥。”

    总之,孔子之学没有专门师承,他持“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的态度,以众人为师,学而不厌,积聚了自己的学问。体现了“众人是圣人”的精神,也表示了“天听自我民听,天聪明白我民聪明”(书泰哲)的态度。这种学习精神是我们应继承的。


相关文章:
·施格:《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序
· 陈焕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自序
·夏德:《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序
·翟玉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译序
·《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书讯)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