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日期: 2005年11月11日)
在清代晚期,曾有一位出身行伍并为清政府立有战功、身跻封疆大吏的人物;但他的事功并不为人所熟知,在官书上也不过有一些履历性的记述。由于近年台湾成为时代的敏感点,此人又为台湾做过许多令人难忘的好事,于是把他重新提到历史的祭坛上,他就是淮军将领刘铭传。
刘铭传(1836—1895年),安徽肥西人。以军功起家,是李鸿章淮军手下“铭军”的首领。他一生做过三件大事:镇压太平军、捻军起义,抗击法国侵略者进犯台湾,开发台湾建立省制。其中开发台湾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是晚清时期最值得纪念的历史光彩,更是台湾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刘铭传的前半生虽有镇压反抗的历史罪过,但他在无意中曾为历史做出难以估量的文化贡献。同治三年的春夏之交,刘铭传在攻陷江苏常州,住在太平军护王府的某个夜晚,正在似睡非睡时,突然听到院内有金属撞击声,便令护兵搜寻,终于在一个马厩中发现,是马的铁龙头和马槽的碰撞声。经过仔细辨认清洗,原来马槽是一件青铜盘,底部刻有籀文百余字。刘铭传偷偷命人运回老家,后经考证,这件宝物原是公元前816年周宣王时的青铜制品,名“虢季子白盘”,是传世最大的西周青铜器。这一发现是对古器物史的一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后裔把宝物献给国家,成为与毛公鼎、散氏盘并称为我国三大青铜器的国宝。
刘铭传的第二件大事,是中法战争时期受命抵抗法军进侵台湾。他力排众议,运用奇特战略战术击退法军,取得防护台湾的辉煌胜利。
对台湾建省开发,是刘铭传的第三件大事。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不断为若干侵略者所觊觎,明朝亡后,郑成功驱逐荷兰占领者,自建政权,孤悬海外。清康熙帝在他即位的第22年时,统一了两岸,第二年就正式将台湾置于福建巡抚统辖之下,设立府一级的政府机构。到了光绪初年,法、英、日等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地想要吞吃台湾,清廷一些有识之士,也逐渐认识到台湾是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之地。经过王公大臣和各省督抚的讨论,清政府终于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决定在台湾建省,并任命原任福建巡抚的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
刘铭传得知自己的任命后,冷静思考台湾的未来利益。他考虑建省条件尚未成熟而一面奏请缓建,一面提出“办防、练兵、清赋、抚番”等四大重点,积极进行筹建工作。光绪十三年台湾正式建省,刘铭传积极推行各项措施:设三府、一州、十一县、三厅,完成直属中央的正规体制;修筑基隆与恒春间的铁路,为练兵造器、繁兴商务提供方便;建立学堂以灌输新知;整理田赋以增加岁入;颁行邮政以传递沟通信息;招商开发资源以发展贸易等等。他虽然只在台短短6年,但取得了突出而辉煌的成绩。
刘铭传的这些建设计划,都是适应时代要求,吸取国外有益经验,有利于台湾发展兴旺的措施。但他却面临着三方面的压力:一是吝啬的清政府感到凭空增添了一笔有关新措施的支出;二是朝廷中的旧官僚认为这是“夷化”,制造了攻击刘的舆论;三是由于招商开发资源,侵犯了当地绅商的既得利益。刘铭传受到各方的压力与牵制,整个计划难以顺利推行,终于在光绪十六年心力交瘁地托病辞任。继任的邵友濂,畏葸因循,是一个无所作为的官僚,台湾的近代化建设遗憾地中辍了。
刘铭传对台湾建省开发的功绩,为后世史家所颂赞。连横的《台湾通史》为刘铭传立了专传,把他提高到与古代改革家商鞅、管仲的比肩地位,认为他的在台功业“足与台湾不朽矣”。《清史稿》不仅把他突出于淮军将领之中,还肯定他的“守台治台,自有建树”的功绩。台湾人民也一直在怀念他的功绩,台湾至今尚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大中小学,基隆还有一条刘铭传路。我曾亲访过一些铭传学校的负责人,都说与刘铭传并无宗亲、血缘和经济等方面的关联,只是仰慕这一人物对台湾开发的劳绩而已。
刘铭传的名字将更深地印在每个关心两岸统一事业的人们心中。在祖国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不会忘记他的功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