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主张兵行诡道,战国时代越王勾践韬光养晦,只求“和平崛起”,结果吴王上当。如果不遏制中国,30年后,美国也会像吴王夫差一样完蛋。
——中国军力报告主笔白邦瑞
《国际先驱导报》周报2005年6月3日(提前出版)文章 原定于5月20日出台的美国国防部“中国军力报告”,还未出笼就连遭闷棍:一周之内,先是“自己人”的智库兰德公司公然唱反调,后又被白宫扔回重新修改,预计推迟至6月初才会公布。
个中迂回曲折,究竟事出何因?
白宫要求删除“刺激中国内容”
中国海军少将、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杨毅向《国际先驱导报》介绍了一些有关军力报告的台前幕后的情况。
曾多年担任驻美武官的杨毅少将指出,美国国会于2000年通过《国防授权法案》,要求国防部每年向国会提交中国军力报告,分析中国当前及未来军事战略,由国防部情报局“基本评估办公室”负责。今年主笔是白邦瑞,起草后由评估办公室主任马歇尔“一读通过”,后送参谋长联席会议审阅,再上交给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东亚事务的部门。往年,白宫一般都较快通过提交上来的军力报告,今年却在这最后一个环节出现了“卡壳”。
杨毅少将指出,报告往往是美国国防和外交部门争论、碰撞和妥协的结果。据《金融时报》披露,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邓肯·亨特和参议院军事委员会的鹰派人士都批评,以前的报告在评估中国未来战略的用语“太过温和”。今年这份由白邦瑞起草的草案针对美国国会以上的情绪,将中国描绘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认为中国的军力发展将使亚洲处在中国的掌控之下。
据悉,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官员们看过草案后,认为报告中的措辞“过于犀利”,夸大了中国的“敌对形象”。也有人担心这样一份报告将削弱谋求中国帮助将朝鲜拉回谈判桌的努力。据《华盛顿时报》披露,目前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中央情报局中国问题专家丹尼斯·怀尔德正积极推动,要求删除刺激性内容。
主笔是国防部长亲信
问题出在由白邦瑞执笔的第二章。与白邦瑞多次在中美两军交流场合接触的杨毅少将评价说,此人是百分百的中国通,断言“中国是美国最大的战略敌手”。
白邦瑞(Mike Pillsbury),公开身份是美国国防大学和大西洋理事会高级研究员,实际身份是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政策研究室顾问,经常穿梭于大陆、台湾、西欧和美国。
白邦瑞是个汉学家,数度来中国参加《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白邦瑞宣称,孙子主张兵行诡道,战国时代越王勾践韬光养晦,只求“和平崛起”,结果吴王上当。如果不遏制中国,30年后,美国也会像吴王夫差一样完蛋。
据杨毅少将介绍,白邦瑞曾收集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3年中方高层人士撰写的600多篇战略性文章,翻译出版,并发表报告认为“中国正拟订计划,为可能与美国爆发的战争预做准备”。
白邦瑞在国防部讨论中国政策的会议中,总是坐在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身边。拉氏经常建议国务院及国安会阅读其有关解放军的读物,企图以此影响美对华政策。2002年,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访美时,拉姆斯菲尔德撤走国务院的口译员,钦点白邦瑞做口译。
《经济学家》杂志如是评价:在白邦瑞的努力下,美国国防部变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要角,他是政府各部门间为中国政策对立的“点火棒”。
报告肆意夸大中国军力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袁鹏对本报记者说,据看过报告草案的美方人士向他披露,报告充斥“耸人听闻的表述”。袁鹏指出,此前报告着重谈台海军力平衡,而今年报告的一个最大不同就在于指出,中国军力已不再是第三世界军事力量,在一些领域已达第一世界水准,美国将在军事方面遭受中国前所未有的挑战。
2004年报告说中国的军事开支达到500亿~700亿美元。今年报告认为中国军力在多方面有更大提升。认为中国的核威慑能力增强,新一代潜艇配备的带有核弹头的导弹可以使中国在核战争中有反击的能力。
去年的报告称,大陆对台湾动武的可选择方案增加。今年报告中将提到中国大陆部署的导弹已增加到725枚,台湾海峡实际上已不存在军事的均衡。这份报告有一个新用语“撒手锏(Assassin’s Mace Strategies)”战略,“用这个中国战国时代用的词汇来指代解放军对台开战之初,会以秘密武器和出其不意的攻击达到震撼效果。”
由于这些夸张的、更具煽动性的内容,这份报告遭到一些美国专业研究人士的质疑和批评。在报告即将出台的微妙时刻,70%经费来自美国空军的兰德公司公开发表了一份报告,指出国防部2004年对中国军费开支的评估比兰德公司调查得出的数字高出71%。兰德公司专家毛文杰表示:“国防部在中国军费问题上不是坐下来研究原始资料,而是‘肆意猜测’。”
袁鹏旨出,布什第二任期出笼的第一份军力报告,出台之台前幕后折射出美国目前国内的大背景——“中国威胁论”重新上扬。反恐战争接近尾声使美国军方和右翼势力急于“制造”新战略对手以达到“拥兵自重”的目的。而国务院、国安会则从反恐、朝核等外交议题着眼,主张与中国维持友好合作,不过修改后的报告整体基调负面性难以改变。 |